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第十
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力求通过
文本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引领学生去自主领略一幅幅
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
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短文,语言精美隽永,意境淡雅悠远。文章先点
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
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作者像
拉家常似娓娓讲述着德国的风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
一个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完课文后,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另一篇体现德国“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小品文——《剪掉一半的窗帘》。文章描述了作者见
到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帘都只有一半,询问德国朋友,朋友告诉他,
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窗台上的花,花既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
别人看的。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为什么德国会成为童话般的美丽
王国,因为每一个都为别人着想,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我们学校教学楼每一层的阳台上都栽种着迎春花,每个星期,孩
子们都会为我们班阳台上的迎春花拔草,我告诉他们我们在自己的
教室里也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是,当我们走出教室,走到操场的
时候,就看到了在灿烂阳光下绽放着的迎春花,每个班的同学都在
精心地照料这可爱的花,所以这花才愈开愈艳。迎春花不仅美化了
我们的.教学楼,美化了我们的校园,还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早
春的讯息。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孩子们还谈到了我们
的读书角,谈到了每天的轮流值日……
作为师者,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
善于挖掘文本蕴藏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
懂得要想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颗“我为人
人”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人为我”的境界。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
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
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
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
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再让他们说说身边这样的事例,最后让学
生在《给予》中情感得到升华,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
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二、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
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
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
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默读——指名读—评价读—引读等
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
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三、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
1、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
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
2、课堂中不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
3、心形的板书设计也可以说是这一课堂设计的新颖之处,我把
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通俗易懂地诠释在一颗为他人
着想的心形里,这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感性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
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
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
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
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
的方式过于单一,表情也过于平淡,总有一种羞于表达的感觉。
三、尽管课前我的教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
指导上,我觉得我还是缺乏经验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景色奇丽”
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让学生感悟“丽”时做得比较到位,但对
“奇”的感悟时却稍有欠缺。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这次的教学给我留有很多的遗憾,有很
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
探索,就一定会有进步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
文,作者季羡林先生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描绘了德国迷人的风光,又
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
味无穷,深受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同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
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
破呢?我认为可以从奇丽二字入手,感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欣
赏德国优美的风景,积累语言。
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
奇特的民族”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奇丽”二字,引导学生体会
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新奇”的景色,学生在理解“奇”字的基
础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
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
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顺势抓住三
个“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景色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接着,我由女房东与作者的对话,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领学生
感受德国美丽的景色,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想象奇丽的景色,同时朗读
贯穿始终,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德国的奇丽景色,积累优美语言。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
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问学生
“仅仅是花造就奇丽景色的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
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有深切
的感受”,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
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
感觉较深。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这就是奇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着的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回到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
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这个有着奇丽景色的民族
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
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而再次突出主线。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课前的充分预习。对于五年级学生
来说,课前的充分预习能够对课文的学习发挥很大作用,五年级的
学生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德国风光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尽管课堂
中我精心设计了欣赏德国风光短片的环节,带给学生诸多惊喜,但
我认为还远远不够。可以在课前设计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的预习,
这样在导入环节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德国风光资料交流,更利于学
生的学习。
2、课堂情境的创设有些生硬,没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例如:抓住三个“都”深入体会德国新奇的景色具体体现在哪时,
我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来,而是自己一股脑儿说出
三个“都”,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