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案
2022年12月16日发(作者:关于最伤心的句子)
《短歌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
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
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
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二、检查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诗歌。
1、你所知道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课下查阅的资料自由发表看法。
师总结归纳。(幻灯片2、3、4、)
2、简介创作背景。(幻灯片5、6、)
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片断视频,以加强对本诗创作背景的形象理解。
(幻灯片7)
3、《短歌行》题解(幻灯片8)及本诗学习目标(幻灯片9)。
4、诵读诗歌,体会感情。
提示:本诗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5、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对照注释,学生自己疏通诗意。
此步骤四组分开进行,每组学生负责疏通一章(八句)。
师归纳总结。((幻灯片10)
2、赏析、理解。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
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
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
积极进取的。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
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
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
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
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
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
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
问: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
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
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
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问:“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曹操面对满座嘉宾,
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
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
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
贤若渴的心情。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
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以“乌鹊”无枝
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明确: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
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的故事,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一片赤诚,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有更多的贤
能之士帮他实现其政治理想。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
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学完本诗,你有没有从中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曹操?他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积极招揽人才,诗文风格大气磅礴、慷慨豪迈,让我们还原他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
家、文学家的本来面目吧。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
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为招诸葛亮这位能人出山,也留下了“三顾茅庐”
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
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
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五、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
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
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课下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如《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感受其慷慨悲凉的风
格。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歌。
2.掌握《归园田居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短歌行》,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
情。
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
的淘汰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经得起考验的英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曹操的《短歌行》,去体味一下那个英雄的情怀。
二.请同学说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
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曹操在其中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
不可负我”。)和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然后告
诉他们,小说戏剧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
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
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曹操的作品去
了解曹操这样一个人。
三.分析诗歌:
1.齐读诗歌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老师强调一下重点的字词:
慷当以
..
慨:即为慷慨。当以,无实意。枉用相存:枉,表谦敬的副词。用,
以。存,问候。
4.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分节来解读诗歌,主要从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5.鉴赏第一节:
①齐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
绪,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中情绪。
明确:情绪“忧”
②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人生苦短
③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个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④齐读第一小节,体味作者的那种忧愁。
⑤背诵第一小节(一分钟时间),老师检查。
6.鉴赏以下三节:
①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
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
可以看出。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种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呢?
明确:用典。用典的目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
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
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
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
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
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山不厌高,海
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
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
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
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
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用典的好处是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②齐读最后三节,给同学五分钟时间背诵。
③检查背诵。
④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
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
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
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
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
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
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
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⑤请同学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7.诗歌风格的探讨:
刘邦在做了帝王荣归故里之时,作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这样的帝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
利却心忧天下的防守,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
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
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
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
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
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在曹操的诗歌当中又
有着慷慨的壮志,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有是慷慨的。
这种慷慨悲凉的风格正是建安时期诗歌总的风格,也因此形成了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一方面描写现实生活,一方面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这种现实主义的传
统从《诗经》开始,流传到汉乐府,又从汉乐府传到了建安文学。
补充:从《诗经》开始的四言诗在曹操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曹操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四言诗写的最好的最后一位诗人。
8.齐读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附:板书
《短歌行》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比喻(形象生动)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用典(典雅耐读)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