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王土地与走西口散文

更新时间:2022-11-25 21:46:12 人在看 0条评论

王土地与走西口散文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学生会招新宣传语)

《我叫王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

李悦

列宁有一次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在这个伯爵之前,俄国文学中就没有农民。列宁是在称

赞托尔斯泰真实地塑造了农民的形象。

许久以来,我国的影视剧最缺乏的就是农民形象。尤其是近几年,古装戏、官斗戏、婆

媳戏、穿越戏、搞笑戏充斥屏幕。也曾有过《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也只是纯商业化运作。编导一味强化娱乐功能,强化世俗化、平民化色彩。严重脱离农村的

真实生活,走了一条伪农村戏的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民观众,欣赏情趣、品位已

经有了不可估量的丰富和提升,他们希望在电视上看到真正的农民形象。最近,央视一套刚

刚播出的37集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就塑造了真正的农民英雄形象。这部戏的主人公

王土地是河北的农民,民国初年,走西口来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和当地农民一起修水渠、开

荒地,“土里、泥里、血里一路趟过来”。跟着他修渠造地的农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

了富裕生活,他成了河套的功臣。他知道农民最想要的是什么,他说出了农民的真理:“土地

是农民的命。”“谁把他的地占了,他一定拿锄头刨谁的脑袋。”他与欺负农民,霸占农民的恶

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为保护农民的水渠、土地,挺身而出,不在乎身家性命。最后,他团

结一切力量,振臂高呼,气壮山河,毁渠放水,淹没日本侵华部队,也淹没了自己辛苦一生

所创建的命根子——良田沃土。至此,一位农民英雄形象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眼前。爱土地、

爱祖国、爱真理,这就是中国农民的高尚情怀。有着如此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的农村戏,已

经久违多时了,好在如今回归屏幕,这也是这部电视剧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

《我叫王土地》的另一艺术成就在于贴近今日生活。编导深知任何历史剧都是现代剧,

都是要用现代的视角理解历史,挖掘出警示现代生活的意义。例如当观众看到王土地的儿子

用车撞伤人之后,高呼:“我的父亲是王土地”时,马上就会联想到不久前那句“我的父亲叫

李刚”。剧中那些王土地深恶痛绝的霸占土地的现象,也自然让观众能想到今日农村出现的与

土地有关的贪腐案例。巴尔扎克曾说:“我的最高使命是:用笔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众的

呼声,反映大众的疾苦和不幸,替他们呐喊;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与良知。”我以

为这部电视剧的编导很好地完成了这样的艺术使命,这也正是我们所有的影视工作者今后工

作的宗旨。

王土地的人物原型名叫王同春,是河套地区的真实历史人物,他的英雄传奇故事至今还

在巴彦淖尔市和内蒙古西部流传,他在90年前修建的水渠至今还在运转,造富百姓。内蒙古

有好几位作家都写过王同春的传记小说,大都偏向于纪实。这次由中共巴彦淖尔市市委宣传

部组织做的剧本,能够由文学艺术的本质与功用出发,充分发挥想象性、虚构性和创造性。

如此塑造出的农民英雄王土地就远比历史上的王同春更具有典型性。例如历史上炸坝以黄河

水淹没日军的壮举原本是由傅作义将军指挥,如今编导将其虚构成王土地的行为。不但将全

戏推向高潮,而且使得王土地的英雄形象更为高大、壮美。编导没有拘泥于王同春等人物与

历史的资料,并且能够将思想观念之类的素材、资料经过艺术的创造转化为电视剧审美结构

的有机成分,从而凸显电视剧的主题意义。例如编导多次让王土地讲述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其意在用现代叙事精神激活历史,成为解读中国历史沿革真相的最佳解码口。哦,原来中国

历史改朝换代的主要动因只有两个字:土地。这再次让我们理解了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保护

可耕地政策的战略意义。

如今,巴彦淖尔市党委宣传部能够牵头,将这一题材及时搬上屏幕,而且编剧、导演和

演员演技都很有水准,做了一件建设文化大区的实事,也为中国的电视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

农村戏样版。这是很值得称道的。希望表现农民生活的优秀电视剧越来越多,给农村观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8-1361-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5 21:46:1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