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尧舜禹是什么制度?

更新时间:2023-01-20 22:48:12 人在看 0条评论

尧舜禹是什么制度?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我爱我的祖国诗歌(精选6首))

113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东汉的选官制度

篇一: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卿建

1.夏、商、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在中

国古代社会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

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

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春秋至战国中期:

此时的选官制度杂乱无章,带有主观随意性,还没有实

现制度化。但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世官制,使贵族世袭制向官僚制度转变。一些“士”“客卿”

凭借才能取得了官位。

3.战国中期至秦朝:

军功爵制:此时各诸侯国的变法,确立了一系列的文官

213

制度,如任免制、推荐制、郎官制、任人法,但主要是按军

功授爵。军功爵制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

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4.两汉: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召。

察举制: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主要有秀才和孝廉两科。察

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

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

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

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

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征辟制:征辟,又叫征召。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

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

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

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进仕之法,被征者来去自由,朝

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

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

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

313

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或由公卿荐举与

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

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

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

或任地方长吏。此外,在汉武帝时期,还重用太学生中有才

者,直接授予郎官,是对郎官制度的重大发展。

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

制度。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开始实行,隋文帝时被废除。东汉

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

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

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

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

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

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

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

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

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

形成和发展。

6.隋至清朝:

科举制:

413

历史沿革: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

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

和殿试;开元年

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④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

省试、殿试三

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

算合格,录取权

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

进士科成为最主

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

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

想,科举试卷仅

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

观点,不许发挥

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

513

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

由于国内形势的

剧变,科举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

了科举制度。

另外,武则天还开创了自荐求官制度;王安石为推进变

法,取得太学生的支持,对优秀太学生直接授官。

篇二:历代选官制度表

注:本表以朝代为序,列出各朝代主要选官制度,辅助

性选官方式没有列出,其中由察举制衍生的荐举贯穿各朝代;

从唐代始在常科中又设武举,大致仿文官制度实行。

篇三: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

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

北宋的苏轼曾经总结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到秦出于

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

出于科举”。这一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方式

上的几个主要阶段,因为经常为研究人事管理的专家学者所

引用。我们今天的讲座,基本遵循苏轼的思路,对我国不同

历史时期的官吏选拔方式进行介绍和评析,力求使大家对我

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发展演变有一定的了解,从中汲取好

613

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干部管理工作。

一、尧舜禹时期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群体

的力量才能勉强生存,这种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氏族,以

后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氏族或部落首领具体由部落议事

会民主选举产生,“选贤与能”,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得到

大家的公认,才能确立为接班人,前任首领以让位的方式实

现领导权的更替。这就是我国古代传说的“禅让制”。

在《尚书》、《史记》等古代典籍中,保留了尧舜禹时期

选贤举能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记载。据载,尧晚年召集由四岳

(四方部落首领)组成的议事会,询问继承人的人选,命四

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四岳大致推举民间的虞舜,

认为舜虽为“盲者子”,生活在“父顽、母嚣、弟傲”的家

庭环境中,“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尧日:“吾其试

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通过“观其理家

之道”,进而“以理家而观国”,后又“使舜慎和五典,五典

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候

远方宾客皆敬”。通过一系列的考察,证明舜确实品德高尚,

处理政务和组织管理才能非凡,且获得众人的拥戴。更为严

峻的考验是“尧使舜入山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证

明其应变能力

和忍耐力都是非凡的,于是“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7-12665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20 22:48:1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