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战纪
2023年1月26日发(作者:有关重阳节诗句)
蛮荒之地变华夏宝岛:宋朝⼈如何开发海南岛?
★成为读懂本星球特别读者:
点击上⽅「读懂本星球」→右上⾓菜单栏→设为星标
作者▏铁骑如风
出品▏本星君
别看今⽇的海南岛风光迤逦,适宜居住,古代的海南岛曾长期是不⽑之地,蛮荒之乡。我国⾃汉朝就将海南岛纳⼊中华
版图,但是由于距离中原统治核⼼地区较远,且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因⽽⼀千年来,朝廷都没有⼗分重视对海南的开发
与教化,常将其作为流放犯⼈之所,将海南视作实质上的“化外之地”。
直到⼀千年后的宋朝,⽅才⽐照内地,对海南岛进⾏正规化的⾏政管辖与开发,并且树⽴了海南岛⼟著居民黎⼈“民族
区域⾃治”的典范。
那么,宋代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海南岛的发展?和之前的朝代治理海南岛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海南岛地图
1.⼀司统三军,军政⼀体化
宋代的海南岛,不像今天⼀样专门设置海南省,⽽是归属于当时的省级⾏政单位“⼴南西路”。两宋三百年间,由于王朝
南部周边形势与地区发展的需要,海南岛的⾏政区划经历了六次⼤的调整。
▲五代⼗国的南汉政权
第⼀次是承袭前制,稍有变动。在南汉时期,海南岛设置有琼、崖、振、儋、万安五州。根据史籍记载,北宋开宝五年
(972年),宋太祖派⼤将潘美平定南汉后,将原在海南岛北部的崖州并⼊琼州,再将海南岛南部的振州改称崖州,取
消了振州的设置。
随后对琼、崖、儋、万四州所管辖的范围进⾏了调整:琼州(今海⼝地区)管辖琼⼭、澄迈、⽂昌、舍城、临⾼、乐会
六县,崖州(今三亚地区)管辖宁远、吉阳⼆县,儋州(今儋州地区)管辖义伦、昌化、感恩三县,万州(今万宁地
区)管辖万宁、陵⽔⼆县。
总体⽽⾔,除了更改了个别州的设置之外,这个时期的海南岛还是基本沿袭前代建置进⾏管辖,带有对黎⼈地区羁縻
统治的⾊彩。
所谓羁縻统治,简单讲就是夷⼈治夷、⾼度⾃治,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不能叛逆中央、危害中原。
第⼆次是推倒重建、破旧⽴新。11世纪的北宋南境发⽣了⼀系列重⼤变化,如岭南地区的稳步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海
上贸易的兴盛提⾼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地位,侬智⾼叛乱等⼴南西路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南海地区如李朝(越南)对⼴
南西路存在军事威胁,促使海南岛的⾏政建置在这⼀时期发⽣了根本性变化,即琼管安抚司与“三军”的设置。
▲北宋疆域图,图中只标注了⼴南西路和⼴南东路,其他路、道都没标注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宋神宗下诏在琼州设置琼管安抚司,作为海南岛的最⾼⾏政机构。原来海南各州都直接归
属⼴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管辖,现在先归琼管安抚司管辖了。
同年,出于对海南军事防御和管理的需要,将儋州改为昌化军,崖州改为珠崖军,次年(1074年)将万州改为万安军,
从⽽形成“⼀司(琼管安抚司)统三军”的军政⼀体体制,不过琼、儋、崖、万四州之名仍然沿⽤,州府仍在。
同时,琼管安抚司也单独管辖着琼州的地盘,就如今天长沙市不仅是湖南全省的省会,还要单独管辖长沙市的浏阳、宁
乡等县级⾏政单位。配合军政体系的变化,县⼀级政区⾏政也发⽣了调整,如宁远、吉阳⼆县改为临川、藤桥⼆镇(军
事单位),舍城县并⼊琼⼭县。
第三次和第四次是政区创新,抚司都监。宋代相对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表现的弱势,不只是我们今⼈为之愤愤不平,
北宋的历代皇帝和朝廷⼀样深感憋屈。别说汉唐旧疆了,中原北⼤门燕云⼗六州都没有收复,南边还被⼩⼩交趾多次⼊
侵。因⽽⾃北宋神宗开始,朝廷进⾏了“王安⽯变法”等改⾰运动,并四处出击⼒图开拓疆⼟。
为了配合开拓运动以及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教化,宋徽宗⼤观元年(1107年),朝廷在已有的“⼀司统三
军”的基础上,在珠崖军下的海南黎母⼭⼼设置镇州都督府,以镇州知州兼管琼管安抚司,并设置延德军和静海军,旨
在加强对海南岛南部的黎⼈部落的管理。
宣和五年(1123年)将琼管安抚司改为琼管安抚都监。这样海南岛实际上有了两个⾏政中⼼:北部的琼管安抚司和南
部的镇州都督府。
因对南部黎⼈部落加强管辖的条件尚不成熟(具体将在下⽂展开),镇州仅设置了四年即被废除。⽽珠崖军在政和七年
(1117年)改为吉阳军,下辖藤桥、临州、通远三镇。
第五次和第六次是在南宋年间,配合国际局势的重⼤变化⽽进⾏的调整。1127年,⾦军南下攻破北宋⾸都汴京,并在接
下来的100年间,对龟缩江南的南宋政权造成巨⼤的军事压⼒。
原有的在⼴南西路的军事布局也需要配合南宋北境的军事形势进⾏调整。于是在宋⾼宗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将昌
化、万安、吉阳三军撤销,将所有县统归琼管安抚都监管辖。
在岳飞北伐结束后,南宋与⾦国达成和议。南宋朝廷以为北边军事压⼒减轻,需要继续重视南边形势。于是,根据《宋
史》记载,在绍兴⼗三年(1143年),昌化、万安、珠崖(后改吉阳)三军重新设置。
琼管安抚司都监领琼⼭、澄迈、⽂昌、临⾼、乐会五县,昌化军领宜伦、昌江,感恩三县,吉阳军领吉阳、宁远⼆县,
万安军如旧。从此海南岛的⾏政建置固定下来,⼀直延续到南宋灭亡前⼣。
在军事制度上,宋代在海南实⾏步军制,招募内地的勇壮之⼠和⽆赖罪犯到海南岛,执⾏“宁海(海南沿海军事防
备)”和“清化(防备黎⼈反抗)”两⼤任务。
与北宋在全国实⾏的“守内虚外”的政策不同,海南岛的兵⼠同中央禁军⼀样是精壮之⼈,这是朝廷出于南部海防需要“壮
⼠”,以及海南地处偏远难以对中央造成威胁的考虑,对海南岛军事制度所开的⼀个例外之⼝。
海南岛作为⼀个海岛,不仅有陆上的威胁,还有敌国与海盗这种海上的威胁,⽔陆两军都要抓,两⼿都要硬。
在陆上,海南岛在琼管安抚司和三⼤军镇的领导下,在地⽅设置西风寨、沿德寨等军寨,形成防备海盗与黎⼈反抗的陆
上防线。
在海上,朝廷招募⼴南巡海⽔军驻扎琼州,设置海南⽔陆都巡检,同时在各港⼝设⽴军寨,以防备海上敌⼈。南宋咸淳
三年(1267年),海南岛就曾出兵镇压陈明甫、陈公发带领的的海盗起事。
▲宋朝⽔军作战
两宋时期对海南岛的⾏政管辖,体现了⼀种鲜明的⽭盾性。⼀⽅⾯,鉴于汉民与黎⼈等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朝廷需要
安抚黎⼈,维护他们的⾃治权⼒,仿效对其他民族的政策进⾏羁縻管理。
另⼀⽅⾯,为了加强对海南岛的⾏政管理⼒量,使之内地化,朝廷⼜在不断做着“直辖黎地”的尝试,设⽴统⼀管辖黎地
的琼管安抚司和镇州都督府,并且设置了完备的军事体制来防备黎⼈起事。对于宋代海南黎⼈的管理问题,将在下⽂详
细讲述。
2.和亩农桑处,⾹料誉海外
在古代农业社会,海南岛经济的落后,集中体现的就是农业⽣产⼒的落后。我国南⽅地区的主要粮⾷作物是⽔稻,在⼟
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和⼀些丘陵⼭地地区都⼗分适合耕种。在海南岛上,虽然沿海的⼟地多盐碱地⽽不适合耕种⽔稻,但
是岛上中⼼地带光热充⾜,⼟地肥沃,能种植⽔稻的良⽥很多,且多处在黎⼈居住的地区。
⽽黎⼈相⽐汉民,在农业技术上明显落后,稻⾕种植尚处于⼑耕⽕种的阶段,⼟地利⽤率很低,造成整个岛都很缺粮
⾷,黎⼈们经常被迫从⼟⾥挖芋头充饥。被贬昌化军的苏东坡看到此情此景写下了《劝农诗》,⾔下之意就是海南岛
这么多的良⽥,不要因为居民不善耕种就浪费了。
▲海南良⽥
其实宋代海南的农业⽣产⼒⽔平是有所提⾼的。其中⼀个重要原因是宋真宗年间,从福建取来⾃中南半岛的占城稻三
万斛,移植到海南岛供当地居民耕种。
占城稻不挑⼟地,是稻⾕中的优良品种,这种在中南半岛热带地区能够⼤规模耕种的稻种,⾃然也能在同为热带地区的
海南岛进⾏推⼴。占城稻经过与其他稻种的杂交,产量还能更⾼,开始时能够⼀年两熟,久⽽久之实现了⼀年三熟。
▲占城稻
既然种植稻⾕的天时地利都有,那么就只差⼈和(耕种技术)了。黎⼈部落(当时称为“黎峒”)采⽤⼀种类似于合亩制
的“合峒”制,多户⼈家⼀起耕作特定的⽥地,然后挑出集体共有的收成,将剩下的粮⾷按户平均分配,类似于后世的农
村合作社。
与汉民来往⽐较密切的黎⼈,还能使⽤铁制农具开辟⽔⽥。仍处于原始时代的黎⼈,就还只能⽤粗放的耕种⽅式。加上
⽔资源和地形条件的差异,岛上各地的粮⾷收成也呈现相当的差别。
因此,除了政府的有意帮助外,来到海南的汉⼈移民和贬官等,也开始教授更多的当地黎⼈进⾏⽔⽥灌溉耕种,⼀定程
度上提⾼了黎⼈的农业⽔平。
▲宋代稻⽥
海南岛的热带作物也⼗分出名,如⼤家都知道的椰⼦、苏⽊、苎⿇等。但是最有名的,对海南经济最为重要的两种作
物,分别为槟榔和⾹料植物。
根据王象之《舆地纪胜》和周去⾮的《岭外代答》记载,槟榔是海南⼈的命根⼦,不仅本地⼈喜欢吃,还远销其他地
区和国家。琼管安抚司和⼴州税务衙门征收的槟榔商税,每年都是宋朝政府的⼀⼤收⼊来源。当然了,当地政府不只是
收槟榔税,其他的热带作物和渔业资源的产销也是可以征税的。
▲海南槟榔果
⾄于⾹料,则主要是⽤来进⾏海上贸易,⾹料贸易收⼊⽐之槟榔税更是⼤头财源。海南岛盛产各种⾹料,如沉⽔⾹、⽣
沉⾹、蓬莱⾹等,其中尤以黎峒地区出产的⾹料为最佳,质地好,品种多,真正是享誉海内外。
宋朝政府为了⼴开财源,⼗分重视海上贸易,这就使得海南的⾹料能够⼤批⼤批地远销海外,不但政府和商⼈赚取了⼤
量的贸易收⼊,还促使海南岛的热带经济潜⼒得到开发,海南通往⼤陆各港⼝城市和外藩的海上交通⽹更加完备。
海南岛上的琼⼭、澄迈、临⾼、⽂昌、乐会等地都驻扎有主管海上贸易的市舶(也有学者称宋代海南尚未建⽴市舶机
构),越来越多的外商来此经营和定居,逐渐形成了港⼝城市。
▲海南沉⾹⽊
总体⽽⾔,宋朝政府还是能够抓住海南岛适合发展农业和⼯商业的特点,充分发挥海南岛的热带经济优势,在给国家和
民众⼤赚⼀笔的同时,让海南的经济⽔平和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度。
民众⼤赚⼀笔的同时,让海南的经济⽔平和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度。
如今我国仍然避免在海南岛发展重⼯业,⽽是⼤⼒促进农业、轻⼯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未尝不是学习了宋代发展海南经
济的有益经验。
▲宋代海上交通(国界为当今国界)
3.黎汉相融合,各族同受益
海南岛⾃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杂居和聚居的地⽅,其中最⼤的少数民族就是黎族。本⽂所多次提到的黎⼈,包括海南
岛的⼟著黎族民众和部分移民到海南岛的“黎化”汉民,在上两节中穿插讲了黎⼈和朝廷、汉⼈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海南
岛的治理和开发是⽆论如何绕不过黎⼈群体的。除了黎⼈之外,海南岛的回族群体也从宋代开始形成。
▲黎族传统服饰
宋朝政府把海南岛上的黎⼈群体区分为“⽣黎”和“熟黎”。《宋史》中专门有《黎洞》⼀篇,说,儋州、崖州、万安都紧挨
着黎族区域,这些地⽅所管辖的区域居住的黎族是“熟黎”,⽽居住在⼭洞中⼜不承担赋税与傜役的,就是“熟黎”,偶尔出
来与汉⼈交易。
⾃中原王朝统⼀海南岛后,不断有⼤陆上的汉⼈移民到岛上,与黎族民众在⽣产⽣活中打交道。与⼤陆来往密切的地
区,如儋崖、万安的汉⼈较多,当地黎族⼈民受汉⽂化影响较深,从事农耕,接受州县调派,是朝廷眼中半教化的“熟
黎”地区。
⽽⽣活在⼭中(如黎母⼭、五指⼭)、少与外界打交道,不从事农业⽣产的的黎⼈多为未受教化,过着原始⽣活的“⽣
黎”,这就类似于史书上所记载的“⽣⼥真”和“熟⼥真”。
▲“⽣黎”与“熟黎”的相互关系
清代《琼州图》上记载,“⽣黎”主要居住地是今⽩沙、乐东、保亭、琼中各民族⾃治县的部分地区以及五指⼭市全境,
⽽其他地区居住的则是“熟黎”与未“黎化”的汉⼈。
这幅琼州图是作者王之春荟萃官⽅史料和各家学说⽽成,⼤抵反映了宋代“⽣黎”和“熟黎”的分布情况。
“熟黎”尽管归服王化,从事农耕,但是由于与当地政府官吏和地主阶级来往密切,往往受他们的剥削,存在阶级⽭盾,
因⽽常常发⽣冲突甚⾄叛乱。“⽣黎”尽管⽐较粗野奔放,但是保持着淳朴憨厚的性格,通常与⼈为善,如果不受当地官
吏或其他群体欺负,就不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琼黎风俗图》中的海南当地少数民族
根据史料的记载,宋朝政府对于黎⼈的羁縻管理,秉承两条基本政治原则:
其⼀,当地的官吏“⽆得侵扰外夷”,当时的黎⼈反抗政府⼤多是由于当地官吏欺压盘剥造成的,所以皇帝⼀直告诫当地
官吏不能去随意欺负黎⼈。
其⼆,不能盲⽬⽤中原之法令去管理黎⼈地区,应当要遵循其地⽅法规,照顾黎峒地区的管理特殊性。如太平兴国⼆年
(977年)左卫⼤将军李崇矩到海南担任各州的都巡检使,在处理黎峒地区的暴乱事件时,采取分发财物给黎⼈⾸领、
尊重当地法规风俗的安抚⽅式,起到了良好的维稳效果。
这两条原则具体怎么实施呢?⾸先就是上⽂提到的,皇帝告诫海南岛各级官员改善对黎⼈的态度,“⾰旧弊,开⽰恩
信,令⽣黎洒然知有所赴,愬能改过⾃新者,厚抚恤之”,只要黎⼈不主动起事,通常对他们厚加安抚。
如⼴南西路经略司和琼管安抚司多次主动将逃亡的黎⼈送归黎峒。其次,当地官员照顾黎峒的风俗习惯,妥善处理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化解纠纷。如南宋绍兴三⼗年(1160年)黎⼈王⽂满因前任定南知寨刘荐借财物故意不还⽽起事,
于是当地州府为王⽂满主持公道,惩处了刘荐。
最后是实⾏“以夷治夷”的黎族⼟官政策,拉拢当地黎⼈中有威望的⾸领,让他们帮助治理黎峒和处理⽭盾。苏过在《论
海南黎事兵》中指出的“⼊喻诸黎,晓以利害,惧以祸福”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济上,如上⽂所⾔,官府和移民汉⼈、贬官群体在海南岛帮助当地黎⼈提⾼农业⽣产技术,官府出台⼀系列的优惠
政策,⿎励当地黎汉民众开垦荒地,努⼒耕作。所谓“⾐⾷⾜⽽知荣辱”,发展农业⽣产,让⼈民丰⾐⾜⾷,⽆疑是安抚
黎⼈,改善民族关系的关键举措。
此外,官府出台各种措施,畅通黎汉之间互市交易的渠道,让黎⼈掌握的⾹料等资源能够远销海内外,换回外地众多的
⽣产⽣活资料,进⼀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提⾼黎峒地区发展⽔平。
▲黎族⽵架房“布隆亭竿”
在⽂教⽅⾯,宋代作为⼀个“重⽂轻武”的朝代,在⽂教事业上下了很⼤功夫。海南岛也在这时候出现了正规化的官办学
校:府学与县学。这些教学机构甚⾄办到了黎族聚居地,提⾼了黎⼈群体的儒家思想⽔平和⽂化素质。
当然了,宋朝政府在管理黎⼈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上⽂中提到的镇州都督府的建⽴,据史料记载是⼤⾂和地⽅官
吏为了满⾜宋徽宗开边拓⼟的虚荣⼼,故意营造海南黎⼈全都想要归服王化的假象,从⽽改变原来对黎⼈的羁縻统治状
态,对黎峒也进⾏直接管辖,进⽽导致黎⼈的反抗,镇州不得不设置四年就废除。
除此之外,⼟地兼并,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等现象也⼀直存在着,使黎⼈对朝廷的向⼼⼒受到了影响。
海南岛还有⼤量从两⼴地区移民⽽来,以船为⽣的胥民,⼀般情况下也受到了当地官府的善待。不管是佛教,道教,还
是当地民族的图腾信仰(如冼夫⼈信仰),都可以⾃由传播,⼀般情况不受限制。
▲东南沿海地区的胥民
总体⽽⾔,宋代政府对于海南岛黎⼈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的管理,相对于许多北⽅边地的少数民族来说,应当是做到了
⽐较宽厚的程度,进⽽有⼒地推进了民族融合。宋代在海南岛对当地民众秉持的宗教⾃由态度,也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安
居乐业,倾⼼向化。
4.⽂教上台阶,贬官创⽓象
宋代对于海南岛的开发,相对于前代的另⼀个关键区别,就是对海南岛的⽂化教育事业的重视。
在上⽂中提到,宋朝政府在海南岛兴办了正规化的官办学校:府(州)学与县学。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琼州设
⽴了海南岛第⼀所府学,郡守宋守之亲⾃讲授五经,还拨出官⽥来供养学⼦读书。
儋州、万州、崖州也都在州城附近设⽴了州学。其他各县,如琼⼭县、澄迈县、临⾼县等也在县境内设⽴了县学。在府
学与县学的层级之下,还有官办的社学(相当于今⼩学),以及乡校、书院等私⽴教学机构,各类学校总共达到15所。
到了要科考的时候,海南学⼦渡海去两⼴地区赶考,后来南宋时期在琼⼭设⽴贡院,有⼗三名⽣员名额。这些⽂教机构
共同组成了宋代海南岛的⽂教体系。
宋代海南岛的官办学校第⼀次将黎族学⽣也纳⼊教育体系之中。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新学,在郡学之左庑,黎⼈
⼦弟遣⼦⼊学”。
南宋时期对海南岛发展起到重要作⽤的两名官员——韩璧和刘汉,都⼤⼒发展海南岛的教育事业,建⽴更多的官私学
校,扩⼤黎⼈的招⽣规模,使得那些粗犷不羁的“⽣黎”都愿意让孩⼦进⼊学校学习。由此可见,当时海南岛的教育可以
说是不分黎汉,⼀体教授的。
▲韩璧
除了主政官员的努⼒之外,被贬海南的贬官对海南岛的⽂教事业也做出了很⼤贡献。宋代秉持不杀⼠⼤夫的祖训,贬官
就是对官员的严厉惩罚,贬到海南岛就可以说是⾮常严重的处分了。在被贬海南的贬官⼈物中,最著名的⾃然就是北宋
⽂豪苏东坡。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为昌化军安置,他只得携其三⼦苏过来到海南儋州(昌化军)。尽管穷困潦
倒,境遇艰难,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境,想要为海南岛这⼀⽅⼟地做⼀些事情。
在海南岛的三年间,他⾛访考察了海南岛的经济状况和黎汉居民的风⼟⼈情,同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认为海南
⼈民都是淳朴善良的,就是缺乏内地那种⽂化道德氛围,要想真正地改善海南岛的发展状况,最关键的就是要搞好教
育,为海南岛培养更多的有益⼈才,成为礼乐教化的富⾜之邦。
▲苏轼在海南讲学的东坡书院
他在游览儋州城东的⼀座古学舍村时,发现学校因为资⾦短缺问题,⽼师缺⾐少⾷,学⽣四散奔⾛。他痛⼼于此等景
象,于是决定多与黎族青年交朋友,让黎⼦云、王霄、符林这帮黎族朋友和汉⼈秀才姜唐佐跟随⾃⼰学习儒家思想和
⽂学。
苏轼利⽤有限的经济条件,同苏过和其他好友⼀起在儋州建载酒堂,为当地黎汉学⼦讲学,相当于创办了⼀个私⽴学
校。由于东坡先⽣的名⽓实在太⼤,许多⼈都不远千⾥来到儋州听他讲学,接受⽂化熏陶。
在他的影响下,海南岛的⽂教风⽓为之⼀振。在他离开海南北归之后,姜唐佐举乡贡,之后学⽣符确成为海南史上第
⼀个进⼠。科举⼈才越来越多,⼜反过来帮助家乡的建设,其中姜唐佐的姜⽒家族成为海南著名的书⾹门第,享誉千
年。
▲海南岛第⼀个进⼠符确
电视剧《苏东坡》的最后部分,就演绎了苏轼及其⼦苏过在海南岛期间如何调解黎汉两族民众直接的冲突,帮助当地黎
族民众发展农业⽣产,并兴办学校教书育⼈的故事。
▲电视剧中,苏轼与黎族⾸领葛贡结拜
除了苏轼⽗⼦之外,还有⼀些著名的⽂化名⼈,如程朱理学的代表⼈物朱熹,北宋名⾂卢多逊和李纲,南宋宰相赵⿍
等都曾来到海南岛,为当地的⽂教事业做出了⾃⼰的贡献。同经济建设⼀样,海南岛⽂教事业的进步,⽂运的兴起,也
是当地官府、汉⼈移民和贬官群体共同努⼒的结果。
总的来说,宋代海南岛的开发,相对于前代是⼀个分⽔岭的进步。这与宋代的政治制度与风⽓、国际形势的变化、海上
贸易和交通的拓展、程朱理学思想的扩张是分不开的,这些因素使得海南岛在当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重要性。宋
代海南岛的开发,对后世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本⽂系“⽹易新闻▪⽹易号新⼈⽂浪潮计划”
签约账号【读懂本星球】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随意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读懂本星球”的铁粉们,为了能及时收到我们有趣的国际政经史地⽂章,点击“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