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坤的个人资料简介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我变得懂事了优秀作文四篇)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
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
模”称号。今天作者整理了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及先进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一
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孙景坤简历
孙景坤(1924年—),男,汉族,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
战士。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1955年1月
复员回乡务农。
孙景坤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四
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荣立二等功两
次、三等功一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作战、
坚守阵地,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
士荣誉勋章,同年7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21年10月14日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
1949年,孙景坤加入中国**,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
岛战役,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
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161
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面对敌人的疯狂反
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
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
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
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2021年8月12日,孙景坤丹东市光荣院里安享晚年。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1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
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
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
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生命投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必是
温暖充实无悔的一生。在战争年代,我们很多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青春在战场上书
写无悔,用生命书写忠诚,他们牺牲自己,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幸福安逸的生活。
即使身处新时代,他们的功勋依旧被镌刻在丰碑上,被世人歌颂。经历战火洗礼
后,能够享受和平生活的战士们如同国家的珍宝,零星的散落在祖国的每一个角
落。
孙景坤已然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即使现在眼耳已经不再灵敏,但是当志愿
兵的歌曲响起,他的眼睛仍然闪烁着赤子的目光。作为一个参加过三次志愿军战
役的老兵,他对自己的功勋绝口不提。从战场上退役后,他回到地方,积极带领
地方群众搞建设。功勋彪炳,但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儿女开后门找关系。一生
清贫俭朴,始终坚持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他都严格
的用*的身份要求自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表明了决心,为全党全
人民作出了表率。
孙景坤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如同一屡星光,永远温暖着人
民的心。*干部亦当如此。回顾孙景坤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作为人民的英雄,孙景
坤的故事必会在人民群众的口述中代代相传,成为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前进的力量
源泉。英勇不能忘,英雄的故事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致敬每一个为中华民族复兴
奉献的革命前辈。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2
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
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
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
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人的初心和使
命,他就是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老复员军人孙景坤——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
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
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
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
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
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
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
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
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
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
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
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
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
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同志等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
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
对**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
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
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
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
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
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
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
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
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
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
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
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
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
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
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
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
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
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
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
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
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
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
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同志的亲切接见。
选择艰苦为民造福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
回家乡务农。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
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
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
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上过战场,政治上
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
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
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
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
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
歇。”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
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
们的爱戴。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
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40亩
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的标
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
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
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
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
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员、“先锋杯”*光荣称号。1991年,在
“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
景坤先进*称号。
深藏功名永葆本色
几十年来,孙景坤将自己过往的功绩尘封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村民的意外发
现,他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功绩将会被掩埋一辈子,即便是孙景坤的亲生儿女都不
知道,父亲原来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作战经历和功绩,直到几
年前,同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本小册子找到孙景坤,指着书上说的英雄问他,“孙
老,这是您吗?”当时,他矢口否认,“不是我。”“这上面可有你的照片和名
字,怎么还会有错?”孙景坤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当年那么多战友在
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说。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不少人感到震
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
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
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
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
撼。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老人也拿出了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些
媒体报道被老人珍藏保留,有的还放大贴在家里的墙上,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
正揭开。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姥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
精神财富。”毕元发说,姥爷很疼爱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好人”。在他眼
里,姥爷和蔼可亲,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姥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由此更是
多了份钦佩。
2021年5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
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
的老照片捐献出来。他对抗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
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战友的崇
敬与怀念。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
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
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
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
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
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
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
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
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
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
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
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
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
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
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
“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坚守初心朴实纯粹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
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
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
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
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
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
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
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
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
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
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
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
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
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
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
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
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2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
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
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
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
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
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
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
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
展示了一名**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
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3
数十年,他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悄无声息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他不说,也绝少有人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
战役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还作为志愿军的英模代表受到***的接见。
这位默默无闻、自甘寂寞的英雄,就是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87
岁的老人孙景坤。
1947年,在家乡担任着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
了新中国的诞生先后转战辽沈、平津、海南岛。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声吹响,
孙景坤告别了新婚不到7天的妻子,赴朝参战。
三年里,孙景坤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一役。这一仗,
敌我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炮兵、航空兵向两个山
头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上甘岭的上空,几乎每天都是硝
烟缭绕,如阴云密布。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其激烈程度
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甚至成了上甘岭战役我军坚
持坑道作战时的立功标准。然而要送补给上去,就要冲过敌人10几道封锁线,
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班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把10箱弹
药送到阵地上。而在此之前,已有8批战友牺牲在运送补给的路上,一个也没能
活着回来。
“上!”孙景坤手一挥,10个人扛起弹药箱就冲进了枪林弹雨。他们一面躲
避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一面小心艰难地向前移动。恰好敌人一轮进攻结束,瞅准
了敌人施放烟雾掩护伤兵的绝好机会,孙景坤带领战友一鼓作气冲上山头。
阵地上已是弹尽粮绝。整整一个加强连,打得只剩下了4个人。孙景坤立即
安排战士们各就各位,自己则只身守卫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位置。
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借着坑道掩护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
一直守到半夜,孙景坤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仅在孙景坤的阵地前,就
倒下了20几具敌人的尸体……
上甘岭一役,敌人所标榜的“一年来最强大的攻势”以其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并被部队选中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团的一员
赶赴北京。
拍一拍身上战争的尘埃,孙景坤于战后回到家乡。他将昨日的惨烈与辉煌默
默尘封在只属于自己的记忆里,不声不响、无怨无悔地过起了平静而淡泊的农家
岁月。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
会让给别人。他总是说:“咱当个领导,咱家要走一个,人家别人咋办?咱以后
再走也不晚。”生产队走了200来人,他也没把机会留给自家。作为志愿军老战
士,孙景坤知道自己这么做并没有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
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孙景坤守着1亩地独自过活。一度他的生活十分困难。
有人劝他:何不去“上边”找一找。他却不肯。
“当年在部队有多艰苦,特别是在朝鲜,那么多人都没有回来。我回来了,
家里有老人,有老婆,还有了一帮儿女,这不挺好吗?那么多同志都没有看到今
天的日子,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找的?牺
牲了的那些同志他去找谁呀。”老人的话,语气平和却字字泣血。
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境界;什么是感动震撼,什么是净化升华。孙景坤,这位
清癯、和善、质朴、辛劳,看上去与所有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没有任何区别的老
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4
96岁高龄的孙景坤,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载誉回国后,他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几十年
默默付出,三过家门不入,三渡江水卫国
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
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
并立下赫赫战功。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入朝作战。
孙景坤结婚7天后就参军入伍。而现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但大战在即,
他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夜,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孙景坤所在的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7团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战场西线展开
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伤期间,他也没能回家看一眼。“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
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战火无处不在。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车翻了,人散
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
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前线战事正酣,孙
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浴血奋战守高地,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
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
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
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最终守住了高地。“算上我只剩下
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
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他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
誉勋章,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解甲归田,拿起锄头,带领乡亲致富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
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
回乡后,他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
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
新的冲锋。
他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还修建
水坝、改造耕地。
村民们都非常信任他,一有困难,孙景坤就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但孙景坤
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
孙景坤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孙美丽从
小右腿落下残疾。
孙美丽回忆:“当时电话局招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心想这回能当
工人了,但俺爸知道后,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原来,孙景坤的坚持,是为了把机会让给生活更困难的家庭。他对女儿说:
“我让你去,别人怎么办?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想、为国家想。”
1973年11月,部队来征兵,孙景坤的大儿子孙福贵报名参军。这一次,孙
景坤不仅没有阻止,还非常赞成儿子的选择。
孙福贵说:“当年和父亲一起当兵的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他能回来就很不
容易。所以我当兵,他非常支持,继续保家卫国,为国家作出贡献。”
“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虽在战场立下赫
赫战功,但在回到家乡之后的几十年里,孙景坤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上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决定将
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
雄!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待遇?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
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
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
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96岁志愿军老战士: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上战场,舍生忘死,不辱使命;回故乡,深藏功名,一心为公。向老英雄致敬!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5
清晨,阳光洒满房间,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军装上闪耀着金色。那一枚
枚熠熠生辉的奖章、纪念章,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里是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的
特护区房间,也是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来,孙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60多年扎根乡村,带
着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后来,孙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渐被人了解。这位默默
无闻的老人,曾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南北征战
留下20多处伤疤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海
南岛战场撤回的孙景坤和战友们星夜兼程,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
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
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
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尚
未康复,再次奔赴前线。
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
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
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上手榴弹和子弹,从敌人火力死
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
麻袋上,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6次反扑,都被志愿
军战士们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孙景坤说,这么多年,
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孙景坤用行动践行了誓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
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
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后来腿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南北征战,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
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
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回乡务农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
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
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
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
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
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
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
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
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
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上过战场,政
治上过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
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
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
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扛运送土石,
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
坝,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也保住了集体财产。
淡泊名利
从不计较得失
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
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
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
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
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
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按理说,父亲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从不向组
织开口。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了7分。他知
道后,专门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孙美丽说,年轻时她
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
馈社会更多。
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
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
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伤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
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好处,什么叫
吃亏。”
时代楷模孙景坤事迹及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