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原文
2023年1月19日发(作者:有关于非主流的经典句子)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作者介绍】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
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
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
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
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
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
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
实主义杰作。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
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
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
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
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
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作品简介】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原文】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注解】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
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
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韵译】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写作背景】
【作品评价】
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
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
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
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
(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
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
张上。
【讲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
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
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
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个人以为,《登高》的特殊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
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
魄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
者缺一,断不会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的震撼力。杜甫自称
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
鸟莫深愁”,如《登高》这样举重若轻,随意挥洒竟然卓然成恢宏之势的神来之
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的真实写照吧?
如果说“风急天高”凸现了强势的动荡与碰撞,并籍此抒发了诗人胸怀激荡的
内心世界,那么“渚清沙白”的静谧舒缓,便如天风激荡猿啸清扬的动感气氛中的
一片清淡绿洲,为诗人的驻足提供一个稳定的空间,不但从字义上与风急天高形成
工整对仗,而且在意境上也严丝合缝地成为上下偶句,既进一步衬托了风急天高猿
啸哀的气魄声势,又从结构上到气氛上稳定了全诗的走向。当然诗人悲秋的情怀心
绪的主旋律还是激荡的动感十足的,只不过这种静谧的意境将有些暴烈的动感转化
为相对更从容更舒缓的有些悠扬的节奏,于是“鸟飞回”就成为水到渠成的静中有
动的舒缓过渡。这种过渡将与“风急天高”深深契合的诗人之心直接投射到另一
番情景中。
从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便是全诗第一个节奏,在动静交叠之际呈现出江天一体
的深刻和谐的自然节奏,而这种节奏也恰恰是诗人内心深处胸怀激荡又渴望平静的
深刻的内在节奏的曲折的投射。当然,这种让人叹为观止的节奏绝不是诗人刻意为
之的节奏,而是老去浑漫与后融入诗人生命运动本身的下意识节奏。
这就是《登高》,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就是我对《登高》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
些点滴之见,我想对《登高》而言还有很多可说,但我才学见识有限,也只能言尽
于此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点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后四句重点在于抒情,但情中又寓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由前面的明写景物暗含抒情,转为
直接抒情,暗中写景。上句写诗人思乡、悲秋和飘零他乡的客旅身世。“万里”,
极言思乡情切。“悲秋”,秋季“落木萧萧”的景象出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悲叹。
“作客”,是说身为他乡游子,举目无亲,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思亲之愁。又用一
“常”字加以修饰,极言“作客”他乡时间之长久,更见思乡思亲之情切。诗人满
腹愁苦都紧扣眼前的秋景,可见抒情中暗合秋景的描绘。“百年”,极言年老。
“多病”,体弱多病,而更有忧国忧民之痛。“登台”,这是诗中点题之处,登高
则能望远,然而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凄凉的景象,非但没能令诗人心旷神
怡,反而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更何况还是“独”自一人去“登台”呢?这一个
“独”字更显其孤独的处境。这两句诗,细致传神地描画出了诗人此时的自我形
象,难怪后人千古传送。
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
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