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四百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00:12:09 人在看 0条评论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四百字

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精选姐姐作文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题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单元的人文主题

是“生命的诗意”,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中的青年学子。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味古人深邃的思想,了解更为复杂的社会人生,加深对社

会和人生的思考,追寻生命的诗意。本课尝试通过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不

群”之处,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怀,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思

考,以此落实单元的人文主题。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落实任务群的要求。我在

教学设计中将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巧妙结合,授之以“法”,导之以“方”,以期带领学生探

寻古诗词中的文化基因,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统

编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以文体为划分依据的单元模式,但却将阅读和表达结合得更

加紧密。语文的核心能力就是阅读与表达,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勾连阅读和表达,培养

他们的关键能力。据此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入手,抓住关键字句,鉴赏本诗“不群”之处。

通过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怀,领会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2.体味不同的诗歌体裁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精深处、形式的完

美处、语言的精妙处深入探究,尝试写诗歌短评。

【课堂实录】

人有一知己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学习。尽管我们年龄不同、地域有别,

可如果要选择一位我们喜欢的古人,把他请进我们的朋友圈,那么我们的圈中可能就会有一

位共同的好友一李白。可以说,李白的诗歌陪伴了我们的成长。对于李白诗歌的成就和风格,

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评价来自他的知交好友一诗圣杜甫,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学习,来体味李白的“不群”之处。

(以“朋友圈”勾连古今,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杜甫的评价,架构“主问题”。)

奇诗共赏之

师:古人说“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鉴赏需要

抓住标题。本诗的学习,我们就从鉴赏标题开始。大家看看,我们从诗歌的标题中能够获得

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

生:事件。就是做梦游了天姥山。

生:还有写诗的缘由。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留别,也就是注释中的别东鲁诸公。

师:好。那么同学们觉得本诗标题中一个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仙的“不群”?(引出“主

问题”。)

生(异口同声):梦!

师:老师总结一下。离别本是寻常之事,可李白用记梦的方式写离别,这种形式就很不

同寻常了。这是一首送别诗,离别之情一般无外乎分别愁苦、对朋友的关切勉励以及别后的

寂寞伤怀等常规情感,那么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情感又有什么“不群”之处呢?我们进入学

习任务一。

(一)思中藏机杼

学习任务一: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不群”之处。

师:为了整体把握诗歌,我们首先梳理诗歌的脉络。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本

诗说“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同学们抓住标题中的“梦”字,快速地梳理出本诗的脉理。

生:先是交代了入梦之因,再写梦游奇景,最后是梦醒嗟叹。

师:好。我们以梦为线索,梳理了诗歌的结构。这便于我们切入文本,深入研读。但首

先我们得读懂诗歌。这首诗大家有没有文字上的疑难之处和句读上不清楚的地方?下面就

请大家默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这个环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

家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重点知识,如有共同的疑难就提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小组间的相互挑战,

大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考查其他小组。)

生:老师,“忽魂悸以魄动”的“以”字什么意思?

师:这是你们小组共同的问题,对吗?

生:是我自己的问题。

师:哦。那我们先开启你们小组的内部互助模式。小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

生:“以”是个虚词,和“而”差不多。

师:好。你就是他的一字师啦!其他小组还有无疑问?

(生纷纷摇头。)

师:好。下面我们小组间的挑战模式就正式开启了!出题者有权让其他小组抢答或者直

接指定某一小组作答。

生: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越人语天姥”中的第三个字应该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大

家可以抢答。

生: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个字特别容易错读成四声,其实应该读“y『‘,因为它是说

起的意思而不是告诉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也特别有价值!言简义丰,有对出题者的赞美,有对问题的判断,

还体现了自信!

生:我们组的问题想请刚才得到老师表扬的这一组来回答。"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

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好。我们迎战。本文中的“殷”字含义比较特殊,是震动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用法。

师:我们小组间的挑战真是深谙要领,渐至佳境啊!扫清文字障碍,我们就可以深入研

读了。“诗言志”,把握诗人的情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任务。第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诗歌了,

大家回想一下,在诗歌的写作中,诗人一般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生:选择合适的意象,营造意境,借景抒情。

生:诗人都很重视锤炼语言,将情感藏在语言文字之中。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很准确。我们了解了诗人一般会怎么写,才会让我们的鉴赏更加

有的放矢。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自由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入手,或者抓住关键字句,找

出你有心得之处,分享给大家。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几句,

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气势。大家注意诗人意象的选择。常言道,“五岳

归来不看山”,可五岳在天姥山的面前却气势全无。写天台山,着重写它高达四万八千丈,

却也拜倒在天姥山脚下。这些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思不群”。还有,我们在读的时候,

一般会重读“横”“拔”“掩”,为什么呢?“横”是直插,有力量感;“拔”给人拔地而

起的感觉,而且读起来也有气势;“掩”就感觉完全把对方掩盖了,更体现了天姥山的高。

师:这位同学鉴赏得特别专业。你能不能把这几句给大家范读一下?

(生有气势地读,大家鼓掌。)

师:这位同学珠玉在前,有没有同学要挑战一下?

生:我关注到了“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两句,觉得所选景物也体现了

作者的“思不群”。诗人的情感一开始是轻松愉悦的,这从“一夜飞度镜湖月”可以看出来。

诗人说“飞度”,飞一样的感觉,很轻松,很快乐。还有“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看奇花

怪石,不知不觉天都晚了,说明他喜欢这里的景色,心情高兴。到了“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感情就变化了。景色凝重,感情也低沉了,意境有些阴郁,和之前的轻松

优美相比,变化明显。

生(同组同学补充):其中的“栗”和“惊”是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的意思,用字

精当。

师:非常好。同学们,李贺曾说“寻章摘句老雕虫”,我们在这两位同学的带领下却发

现咬文嚼字乐在其中!这两位同学所关注的地方都体现了李白的“思不群”,那么这首诗

中最鲜明、最集中体现“思不群”的部分是

生(抢答):仙人聚会。

师:请你概括一下,仙人聚会有什么特点呢?

生:仙人比较多。“仙之人兮列如麻。”

生(补充):排场比较大。“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

银台。”出场之前的描写突出了排场大。还有,他们的穿着、坐骑也比较气派。

师:这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为什

么要浓墨重彩地写一次仙人聚会呢?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之前学过的鉴赏手一知

人论世。老师交代一下相关背景。

(PPT展示)

李白一直渴望布衣而卿相,他周游各地,结交权贵,期望能够实现“济苍生”“安黎元”

的政治理想。天宝元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入朝做了翰林供奉,时年42岁。李白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但玄宗沉溺声色,

宦官权臣当道,一身傲骨的李白终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排挤出朝廷。在被迫离开长安的

第二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作此诗以明心迹。

师:根据背景材料,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李白在诗中要描写盛大的仙人聚会场景?

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所以就极力写仙境的美好。这样就与现实的丑恶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标题说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是要留别,可李白所绘之仙境,和惯常

的离别情景完全不同!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白之意不在别!他是借离别抒发心中之块

垒。他的目的是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果然是“飘然思不群”!

生:李白梦醒后的恍惚、失落是真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沉也

是真的,这恰恰说明李白是个真人;但他不屈服,这就高尚“不群”To

师:同学们,“相知无古今”,你们堪为李白的知己!至此,我们就明白了李白的“思

不群”之处:首先,他能通过奇思妙想为我们描绘一幅神仙聚会图,借出人意料的奇景抒情。

其次,他表面上是写诗“留别”,其实是借此表达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情感,别出机

杼。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诗的学习,我们发现李白的人生其实和我们一样,也会遇到挫折打

击,但难得的是他乐观不屈,这才站成了令我们仰望的高度!人生总会有"失意”,但我们

不能沮丧,我们要像李白一样,一直努力追寻“生命的诗意”!

(二)形体亦不群

学习任务二:作者在本诗诗体选择上的“不群”之处。

师:我们从标题出发,甚有所得。现在我们回到标题,大家觉得本诗标题该如何断句呢?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断法吗?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第三种断法肯定不对,梦游天姥是动宾结构,交代本诗的中心事件,不应该分隔开。

师:说得非常正确。看来大家争议的焦点在“吟”字的处理上。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标题

中的“吟”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也有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生:应该是第二种断法,“吟”不是吟咏的意思,而是一种文体。

(生都点头赞同。)

师:本诗是一首古风,标题中的“吟”字应该是诗体的标志。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要用“吟”

这种诗体呢?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赏析,老师把本诗最能体现“思不群”的神仙聚会场

景改写成了一首律诗,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别。

(PPT展示)

石扉开处有洞天。猛虎青鸾仙人畔。乐游天姥已忘返。魂悸魄动深深叹。

生:改成律诗后句式整齐,虽然似乎更有气势,但还是觉得有点太规矩了,不自由。

(生赞同。)

师:下面是关于“吟”这种体裁的资料。

(PPT展示)

吟是古体诗中的一种体裁,经常与“歌行”并称“歌行吟”。其体裁特点是形式自由,

句式长短参差,不讲对仗,押韵也较为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律诗

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语言精练,讲究对偶,适合表达

深沉悲慨之志。)

师: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吟“这种古体诗的自由灵动,才能更好地承载李白的奇

思壮志,二者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三)下笔求有神

学习任务三:提炼诗文短评的特点并尝试写作。

师:同学们,本课刚开始时,老师说,对于李白诗歌的成就和风格,文学史上公认的经

典评价当属诗圣杜甫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现在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杜甫的

评价好在哪里?

生:短小、精当。

师:窥一斑而知全豹。根据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尝试写

作诗文短评,该如何入手呢?

(生纷纷作答。)

师:同学们的答案可以提炼如下:

(PPT展示)

定题宜小——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提倡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

评论贵透——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精叙详议。师:为了巩固我们的学习,

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作业。(PPT展示)

1.比较《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琵琶行》,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揣摩不同诗

体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对本诗内容的精深处、形式的完美处、语言的精妙处进行探究,尝试写诗歌

短评。

人生有诗意

师:同学们,“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幸有“思不群”的李白,从而让再奇诡跌

宕的人生也充满了诗意。读他,世间仿佛充溢着不屈的力量;品他,心中自是涌起豪气万丈。

同学们,人生自是有诗意,少年宏图当可期!都说熟读可成诵,大家能背下来的部分别看书,

背不下来的地方可以读。让咱们通过诵读再次置身诗境,和谪仙一起体验这场奇幻之旅。

(朗读结束后下课。)

<执教感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经典诗歌。但新旧教材要求的“点”颇有不同。对于一名成

熟的教师,这样的课极具挑战性。

如何打破窠臼,落实“双新“要求,是我在设计时苦思的问题。

我以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对李白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来构建全课,

“主问题”明确,由“神”到“形”,由“阅读”到“表达”,都围绕着“不群”展开,整

堂课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这一设计,经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成功的。它使得课

堂开放而有序。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研”有所得,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法。学生在“缘景明

情”“知人论世”等方法的引导下,体会出了李白藏在瑰奇仙境之后的深沉情思。当学生回

答出“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白之意不在别”的时候,当学生理解李白的消沉、伤感,明白他

不屈的可贵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课堂带领学生完成了由诗歌本身的“不群”到他们自身的

“不群”的重要蜕变。

这节课,由学习诗歌到感悟李白,由感悟李白到体悟人生,我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互相

引领,最终我们一起领悟到了生命的诗意,那是一种虽历尽艰难但昂扬不屈的力量。总结时,

我说学生们堪为李白的知己,感慨“相知无古今”,我觉得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算是真

正把李白请入了我们的“朋友圈”。

课堂上学生们发言踊跃,妙语连连,奇思屡现,让我倍感惊喜,但同时也让我战战兢兢。

因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了好的“预设”确实能有好的“生成”,作为教师,我的功夫不能

只下在公开课上,而应该是下在自己要上的每一节课上。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为了追求所谓的“全”还是忽视了一些

“点”,比如一些字词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处理,只是“技术化”地通过小组问答的形式点

到即止,环节上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终究不够扎实,还得靠课后的作业、测试来查缺补漏。

还有,课上的诵读还是不够,有些匆促,其实李白的诗歌有凌云之气,反复诵读更能得其真

意。

这一课是教材中的一课,也是人生中的一课。失意也是诗意,缺憾也是圆满。生命有诗

意,相知无古今。师生读李白,也是读人生。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6-11132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04 00:12:0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