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有答案-福建省龙岩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60句形容清晨的句子)
聪明的朋友300字左右三年级-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论语>十二章》)
(7)《观沧海》中交代观沧海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yán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②尽管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拚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屋yán________
高邈________
(2)出并改正画线句中的错别字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文段中第②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句
3.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龙须沟》,话剧《茶馆》《四世同堂》等。
B.《金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令郎、尊君、贤侄等是尊称,而家父、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
试卷第1页,总13页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情感) 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诣:拜见。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箅。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所收获的知识。⑧志:记得。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②太丘舍去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④俱委而窃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读文品人”,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①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
②结合甲乙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试卷第2页,总13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百草园,并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请提示各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5)“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6)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至少写两点,并举例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用爱好去为自己增值
程磊磊
这是“英国达人”的现场,这是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师们匠心独具,用缤纷彩重叠搭建了一个梦幻般的王国,用灯光投射出一个完美的造梦工厂。他们相信,能够站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的人,都有成为大明星的潜质﹣﹣他们也自私地想,只有美丽的人才能享用他们的这一番良苦用心。
然而,舞台后面有一个并不美丽的人正在忐忑着。她叫苏珊,她从没想过自己能享受如此闪烁耀眼的灯光,从没想过能够在电视上被亿万观众瞩目,更没想过能够与几位大牌明星面对面,让他们指点品评自己的表演。她紧张得握紧了拳头,手心都是汗。
苏珊终于登场了,明亮的灯光全部都暗下去,只有一束追光灯打在她的身上,越发让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她几乎能够听到台下观众们发出厌烦的“嘘”声。她太不起眼了,甚至有点难看。她原本就不漂亮,岁月把她的容颜雕琢得更加沧桑。她47岁了,穿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浅粉连衣裙,捧着个游泳圈一般的大肚皮,简直有些滑稽。
观众和评委都是礼貌的,并没有过多显示出讥讽。但是,苏珊还是感受到他们不屑的神情。她不去理会,只顾自我介绍。她到舞台上是为了歌唱,没有人可以对她的相貌妄加评判。她尚未开口,他们怎么知道她不能成为明星?音乐响起了,观众和评试卷第3页,总13页
委都收声倾听。苏珊陶醉地闭起眼睛,开始演唱《悲惨世界》中的曲目﹣﹣“我曾有梦”。就在她发出声音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犹如天籁飘来,带给所有人震撼。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时而绵软温柔,起承转合,峰回路转,一切都是那样的天衣无缝。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观众和评委们简直震惊了,几秒钟之后才爆发出惊雷般的掌声。包括评委在内的所有人都起身为自己愚蠢嘲笑的行为向苏珊道歉,苏珊微笑着向大家鞠躬致意。这就是“苏珊大妈”成名的故事。苏珊原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长相丑陋,身材臃肿,甚至没有谈过恋爱,身边只有一条宠物狗。除了父母以外没有其他人关注她、呵护她。但是她爱唱歌,无数个孤独的日夜里,是歌唱伴随着她,温暖着她。终于,这个爱好也为她带来全英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关注。
培养一个爱好,就像种植一棵树,你付出时间、耐心,它日渐长大,总会回报给你绿荫和清凉。这都是无心之举,却总会给你意外收获。
爱好不单单是消遣,不光是用来帮你打发时间,当你沉醉其中用心去“爱”,终究能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果实和欣喜。就像一次单纯的相思,看似无望,你只是简简单单地付出感情,寄情于此,蓦然回首时,伊人却回报给你灿烂的笑脸。
(1)阅读文章,出不同时段大家与苏珊的表现,填写下表。
赛前
赛中
赛后
大家的表现
发出“嘘”声,没有过多讥讽(有点不屑)
收声倾听
②________
苏珊的表现
忐忑、紧张,不理会大家的不屑
①________
微笑着向大家鞠躬致意
(2)请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她47岁了,穿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浅粉连衣裙,捧着个游泳圈一般的大肚皮,简直有些滑稽。(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培养一个爱好,就像种植一棵树,你付出时间、耐心,它日渐长大,总会回报给你绿荫和清凉。(试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用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与下文苏珊登台时的相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观众内心强烈的落差。
B.选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苏珊大妈的天籁之音,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C.选文运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塑造苏珊大妈,使情节波澜起伏,收到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D.选文最后二段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苏珊大妈的成功能给你什么启发?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试卷第4页,总13页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材料一】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的年龄分布特征。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为初一学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___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每条横线上有两个答案)。
A.《狗•猫•鼠》
E.《无常》
B.《阿长与<山海经>》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C.《二十四孝图》
G《父亲的病》
D《五猖会》
H《琐记》
试卷第5页,总13页
屋》
I.《藤野先生》
简述《五猖会》的主要内容。
三、写作(60分)
题目:为________(自己、生命、爱……)点赞
要求:
1. 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
2. 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
J《范爱农》
试卷第6页,总13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某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答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遥怜故园菊
岐王宅里寻常见
一夜征人尽望乡
影入平羌江水流
思而不学则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遥怜故园菊
岐王宅里寻常见(注意“岐”的书写)
一夜征人尽望乡
影入平羌江水流(注意“羌”的书写)
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书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注意“碣”的书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答案】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悽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谣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檐,miǎo,悽,凄,谣,遥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病句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解答】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平时的积累,“屋yán”写作“屋檐”,“高邈”的“邈”读作miǎo。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阅读短文,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可以看出其中的试卷第7页,总13页
“谣望”应为“遥望”。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阅读第二句,可以看出关联词使用有误,应将“尽管”改为“如果”。
3.
【答案】
A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
A.《四世同堂》是小说,《龙须沟》是话剧;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二、阅读(70分)
【答案】
思乡之情
A译文:客行在碧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
【考点】
羁旅诗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要到位。《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答】
本题考点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结合具体句子和词语来分析。从“客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别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的整体分析。解答此题,注意要仔细阅内容,抓住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分析,把握文章主旨,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A项中的“次”是“停留”的意思,不是游览,故本项错误。
【答案】
约定,舍弃,丢下,回头看,偷偷地
①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太丘说: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①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
②元方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一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二是元方自己聪明好学。
【考点】
试卷第8页,总13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参考:
【甲】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乙】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和友人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为:太丘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舍,舍弃,丢下。
③句意为:,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④句意为:都停下来偷听。窃,偷偷地。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过中,过了正午。则,就是。句意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重点词语:但,只。饭,吃饭。句意为:太丘说: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乙文中的“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可作答。
②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从甲文可知元方从小就聪明机智。根据乙文可知,元方从小就能抓住任何学习的机会,他的父亲陈太丘也注重对兄弟二人的言传身教。
【答案】
①详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②略写百草园无限景美。
形,声,,味,碧绿的菜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用略写方式突出强调百草园到处景优美,句式工整。
不能,“伏”字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写出黄蜂肥胖的形象,极具情态美。
①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油蛉和蟋蟀们在互相唱和,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试卷第9页,总13页
①动静结合:植物﹣﹣动物﹣﹣植物②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听觉,视觉,触觉,味觉③多角度描写:颜,形态,声音,味道等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本阅读语段出自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主要描写了百草园里的景物,以及我们可以在里面做的趣事。文段运用多种写作方式,将百草园写得有声有味有趣,引人入胜。通过回忆我家后花园泥墙根一带美丽景象,表现了我在百草园生活的多姿多彩,为下文我被送到三味书屋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解答】
本题考查详写略写。判断详略的方法很简单,根据篇幅的多少即可判断。根据本段内容可知,本段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泥墙根一带的事物,而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一句带过,据此可知详略。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角度及相关信息的筛选。所谓视觉就是看到的景物。所谓听觉就是听到声音,所以味觉就是吃到嘴里后的感觉。所谓触觉,就是通过触摸得到的感觉。据此从文本中筛选即可。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及词语的表达作用。结合两个句子的内容来看,“不必说”一句写的是植物,并按由低到高顺序来写;而“也不必说”写的是动物,按由高到低顺序来写的。文中用略写方式突出强调百草园到处景优美,句式工整。回忆我家后花园泥墙根一带美丽景象,表现了我在百草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作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态度,然后分析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注意分析表达效果时,要结合修辞和具体的语境来分析。“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应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从句子内容来看,作者将油蛉、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现了愉快的心情,更符合儿童心理。
本题考查写作特的分析。题干要求写出学到的写景方法,因此了解本语段写景的特是关键。本语段在写作时,“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描写,在写静物时,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动物时,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并且注意了动与静的结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使百草园有声有味有有趣。
【答案】
陶醉(于自己的演唱),震惊、爆发出惊雷般的掌声、道歉
①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生动地描绘了苏珊大妈其貌不扬、形象有些滑稽的特点,与后文她美妙的天籁般的歌声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体现文章主题。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培养爱好比作种植一棵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只要肯付出时间与耐心去培养爱好,就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D
示例:①平凡的我们也可以像苏珊那样用爱好为自己增值。②抓住机遇才能取得成功。③为自己的爱好付出时间、耐心和努力,总会有所收获。④爱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珊大妈在“英国达人”现场表演成功的事。文章先记述了比赛前苏珊大妈的紧张与不安,在她走上舞台时,她都能感觉到观众与评委对自己的不屑与厌烦,但她没有看重这些,展开自己的歌喉,终于让观众与评委为自己天籁般的噪试卷第10页,总13页
音而臣服。文章最后以议论结束,将爱好的培养比作是种树,指出苏珊的成功在于为自己的爱好付出时间、耐心和努力。
【解答】
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感知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按表格中给出的时间词到相对应的段落,然后从中到描写大家或苏珊的语句,从中提取出最能表现人物情感的词句作答即可。文章前三段主要写比赛前的事,第四段比赛开始,根据其中的“苏珊陶醉地闭起眼睛,开始演唱《悲惨世界》中的曲目”,可以看出苏珊当时的表现是“陶醉”;第五段描写的是比赛结束后的情景,“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观众和评委们简直震惊了,几秒钟之后才爆发出惊雷般的掌声”“包括评委在内的所有人都起身为自己愚蠢嘲笑的行为向苏珊道歉”,可以看出大家的表现是“震惊”“爆发出惊雷般的掌声”“道歉”。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而题干后已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相对容易很多。第①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关键在判断正确所用的描写方法,句中的“浅粉连衣裙,捧着个游泳圈一般的大肚皮”,可见是对苏珊的外貌描写,表现她的外貌的丑陋,结合后文内容来看,是为后文她发出天籁般的歌声作铺垫,二者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全文的主旨。第②句话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将培养爱好比作种植一棵树,是比喻的修辞,以此来形象地再现爱好应如何去培养它,更易于读者的理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选文最后二段是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爱好的培养如种树,只有你的精心培育,才会有意外的收获,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揭示全文的主旨。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的表达。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来阐述即可。本文可抓住苏珊成功的关键因素﹣﹣爱好的培养来阐述。
【答案】
(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关注度较低。(或:关注人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示例: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A
【考点】
材料探究
见解阐述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意观察图表数据,由统计图可以看出,对于诗词大会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之势;19岁以下的体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关注度较低。据此作答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准人们的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进行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三介绍,“写境”即写实之境,结合后面给出的实例,可以理解为,“写境”就是写真实的情景。结合四个选项中的诗句来看,B、C、D三项所写都为虚景,写实景的只有A。故选A。
【答案】
试卷第11页,总13页
A、F,I、J,D、E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解答】
此题考查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阅读,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作者、内容、包含的思想等。《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到日本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念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答案】
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考点】
情节内容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五猖会》中情节的掌握与分析能力。
【解答】
《五猖会》的主要内容是: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而并没有具体写有关五猖会的盛况。
三、写作(60分)
【答案】
流浪者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试卷第12页,总13页
【解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为“我为xx点赞”,题目联系热点词汇,但给同学们的审题增加了难度,本题目难度稍大。
【审题立意】题目为“我为xx点赞”,“点赞”就是赞同、赞美的意思。整个题目即某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思路点拨】“为xx点个赞”,里面的“xx”,可以是本义的“人物”,也可以是我们,如整个人类、所有中国人等,也可以是拟人化的“我”,比如,可以以一棵小草的角度,以第三人称写法,写出它对大地的绿化、环保所做的贡献,希望人们点赞,从而宣传环保理念。里面的“他(她)”也可以是跨越时空的“他(她)”,如历史上的人物,他们做出了杰出贡献,希望人们给于点赞。这几种思路都可以。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记叙散文都可以。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
【解答】
【例文】
为流浪者点赞
在地铁晚高峰拥挤的人潮中,我又遇见了他。一样的穿着有些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形影不离的木吉他,只是黝黑的脸上多了几丝胡茬。
有一个月了吧,离我上次见到他。他和那把破旧又被磨洗翻新的木吉他去哪里流浪了呢?他们是穿越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踏过灯火霓虹的过街天桥,抚慰了万家阑珊灯火,最终又恋恋不舍的回到这里了吗?这里,也许是他梦想和心灵的归宿。
他是一名流浪歌手,最初见面我便被他的歌声所吸引。算不上天籁,也并没有一般人认为应有的那种粗犷沧桑,从他的嗓音中散发出来的纯洁与真诚便足以绕梁三月,不绝如缕。你仿佛可以从中窥探出他走遍的千山万水,那样自由,那样欣慰,那样享受。像一位吟游诗人,让你在奔波忙碌之后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曲终,他道:“希望我的演唱能给各位的旅途带来几分愉悦。”这就是他的全部目的,因为他身上没有一处投钱的地方,他想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流浪经历通过歌声和他人分享,钱财利益早就没有踏入他胸中艺术殿堂的资格。
他自由而独立,他清高而不羁。他不受世俗的侵扰,仅为梦想,为摆脱羁绊,为心中深切的呼唤而流浪的生活态度,令我不禁为他点了个大大的赞。
仓央嘉措曾写下这样的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于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也许这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为自由而舍弃于人应当是幸福的,而这在绝大多数人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金钱名利地位这些为之奋斗余生的身外之物怎么舍得放手呢?所谓真正心灵的自由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纸空话罢了。
思绪被渐渐拉回现实,车到站了,我与他四目相对,他的眼中依旧充满朝气与对未来的向往,不知道下次再见是什么时候呢?不过他大概也无所谓了,从他身上领悟到的那种洒脱自由,勇于追求灵魂所想的生命态度,已足够回味。
我衷心的为他点个赞。
试卷第13页,总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