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古典诗词英译分析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24 06:19:33 人在看 0条评论

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古典诗词英译分析研究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仿佛的解释和造句)

为爸爸祈福平安的句子-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摘要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 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其中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 础,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该理论不 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它不再局限于原文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比,而是 将重心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功能对等理论的这一创新思想在翻译研究领域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译界的学者及翻译理论家们试图用该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并 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因此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颇丰,但是以该理论为基础来 系统研究诗歌翻译还很缺乏。鉴于此,作者尝试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 诗歌翻译的研究中。

论文的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第 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

,介绍了中西方对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及与古诗词翻译 相关的理论。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概念、其对翻译的指导 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框架。论文的第五 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选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译。第六章 是结论部分

,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最后论文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 理论使译者明确了诗歌翻译的目的以及实现此目的的具体方法,并且很好地解 决了诗歌翻译中神似和形似的矛盾。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奈达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特点,简洁的语言,丰富的 意象和难解的情感,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的目光。特别是在不同 的场合频繁引用中国古典古典诗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推向了又一个高 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古典诗词及其翻译。 同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界迎来新鲜空气。这一理论对翻

译研究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曾尝试将这一理论适用于翻译活 动。然而,目前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系统研究不足。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 通过目前诗歌翻译流传较广的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是否 在功能上等同于原始文本。笔者将重点放在中国古典诗词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 面上对诗歌的翻译分析,试图说明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具 体应用。

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具体如下: 首先,尽管许多国内外学者已经深入研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但较少 的译者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功能对等 理论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并希望到一种更好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中 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使中国古典诗词得以更好的传播。

其次,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在

16

世纪第一次尝试,许多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 的译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与此同时,许多翻译作品相继问世。近年来,很多 学者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但他们只是单独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诗 歌,很少将诗词翻译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笔者拟对 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系统研究中。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古老的情感表达艺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 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内涵。其特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1.1 Beauty in Musicality

音美

音乐性是古典诗词最重要的特点,诗词与古代人生活息息相关。诗词与音 乐和舞蹈密切相关的。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诗歌与舞蹈分离,但他们与 音乐不容易分离。《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G W. F. Hega I曾经评论

诗词的音乐性: “Peotry must have meter or rhyme, since meter and rhyme are

the onIy primitive pIeasing fIavor. They are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eautifuI poetic image-carrying diction. . W”. F(G. HegaI, 1825>,他的话可能过分强调了诗词的音 乐性,但与其他学者的意见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诗词音乐性的重要性,如朱 光潜和艾青评论诗词的音乐性,前者定义诗“纯文学作品与音乐性”

<朱光潜,

2008),后者曾写过一书中指出:“诗必有其乐。”

<艾青,

1941年)

2.1.2 Richness in Image

意美是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诗人经常在其诗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表明诗人的情绪。 “Sinceimagery is a pecuIiarIy effective way of evoking vivid

experience and since it may be used by the poet to convey emotion and

suggests ideas as weII as to cause a mentaI reproduction of responses, 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of the poet

(LaurencPeerrine, 1977>,这是由诗人

Laurence Perrine

分析了诗词意象的 重要性。一般来说,诗人利用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常见于诗词的创作中,但它 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诗歌。许多美妙的诗篇也只是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表达却 没有意象。

2.1.3 Intensity in Emotion

在书《Sound and Sense〉中, Perrine

曾经 说过: “Poetryis the most

condensed and concentrated form of Iiterature。

and it says most in the

fewest number of words

”(Perrine, 20。09他>

分析每首诗,以历史为参考,学习古老的发 音,并在诗意的单词翻译出原作者的情感。换句话说,每一个诗人尽他最大的 努力将诗词的含义表达清楚,在创造诗歌的过程中寻最优美动听和适当的单 词传达情感。这一特点决定了诗词模式不灵活,不像其他文学形式的多变性。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喜欢使用某种诗意的情感,为了使情感的表达与日常言语 不同的。在日常讲话和其他文学形式的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明显的代词,连词, 它们不会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诗人以这种形式实现诗词的距离感和增添美 感的诗句。

2.2

国内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虽然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在翻译界被认为是一个难啃的骨头,但很多学者和 译者都投身到了翻译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中,所以许多翻译作品应运而生,从 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因此,在本节中,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中国古典 诗词的翻译作品。

2.2.1

著名的翻译学家及其作品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的美国,受到该翻译 理论的影响和启发尤为明显。Joh n Beekman an dJohn Callow在他们出版的书

《Tran slat ing the word of God〉<1974)中,首次提出了 “

idiomatictra

nslatio n” 的概念。1984年,Mildred L.

Larson在她的书《Meaning-Based

Translation 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

<1984,

1998第二版)中明确指出什么是 好的翻译。事实上,她对好翻译的定义与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的看法 是一样,她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特别的概念。

在中国,金堤,

< 1921 -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的“等价效应”的原 则,并把它应用到他的Ulysses的翻译中,他在Ulysses的翻译成功已经确认功 能对等理论适用中英文之间的文学翻译。

另一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马慧娟

< 1 972一) ,在她的著名论著中《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 2003年),已经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研究。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系统地研究了奈达的理论, 并给了它一个客观的意见,并澄清一些对奈达的理论的误解,同时给出了令人 信服的证据。她还表明,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成为中英文文学翻译的 实用指南。

除了金堤和马慧娟,其他学者也作出了努力,研究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

论。

1984年,谭载喜

<1953一)写了一本书——《

Nidaon Translation》

< 1984

年,

1999

年修订版) 。因为这本书是以中文书写的,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 论在中国的翻译界更加的通俗易懂。他们试图以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 中,如技术翻译,广告翻译,电影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等 .................. 从不同的角

度看,这些探索丰富了我们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理论的认识,并为理论的实际 应用提出了一些有用的见解。

至于诗歌翻译的领域,也有一些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古典诗词的 翻译,如《论意象与意蕴的中国古典诗歌》

<冷靖,

2007年),《浅谈功能对 等理论指导翻译中英文诗词》

<杜野,

2003年),《“形式对等”在中国诗歌 翻译》

<金春生,

2007)等等。然而,这些研究都过于笼统,感性,因为他们只 研究诗歌翻译对等功能在韵律、风格上,还是在意境的某一方面的应用研究。 因此,本文拟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系统研究。

2.2.2

重要的翻译学派

美国诗人和翻译家罗伯特•佩恩曾谈到中国古典诗词,他认为自从开始写 诗,中国一直把诗歌作为其文化的最好的花朵

<王姬,

2008),研究中国古典 诗词是很有价值的,将中国古典诗词这朵花介绍给外国读者是翻译学者的重要 任务。几个世纪以来,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翻译工作,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 翻译成英文,并总结成册,增加了翻译作品的问世。很多杰出的翻译者和学者 都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因为不同 的字结构和语法,英译版本的诗词是不可能保持每一行中的同样数量单词,并 将原诗词翻译出原汁原味。因此,大部分的翻译家在诗词的意义和原诗的韵味 上下工夫。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著名学者,根据翻译的建议和翻译作品的形 式,翻译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派别,Metrical派,Prose派和Imitation派。因 此,在本节中简要介绍以上三种学派。

2.2.2.1Metrical 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韵律在诗词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因此,

Metrical

派的译者和学者专注于原诗的韵律。虽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 务,但是他们还是很难将原始的韵律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他们认为,翻译就会 失去韵律的美,脱离原诗的韵律,但原诗歌押韵格式必须保留。他们强调诗歌 的韵律要素和将中国古诗翻译成有节奏、有韵律的英文诗词。

在西方国家,James League英国著名学者,可以看作是

Metrical派的第一 个代表,他的作品在中国作品中是

Metrical

派的代表。除了他,

Metrical

派还包 括

H.A. Giles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 and Gems of ChineseLiteratu》re and W. J. B Fletcher《Gems of Chinese Vers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Verse andMore Gems of Chinese Poetr》。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翻译为押韵诗句,才能 保持原诗的韵律。

在中国,许多中国学者是这一建议的支持者。许渊冲,刘艟得和翁贤良是 最值得推荐的。许教授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他 宣称,译者应尽量保持这“三美”,最大程度的保持诗歌“三美”进行诗歌的 翻译。他强调,一首诗的美感,必须对原诗的意义和形式加以考虑。基于严复

< 1897) “信,达,雅”,刘涌得

< 1971)提出的“信,达,切”,他提出,诗 歌之美在于诗的意、音、形。翻译工作者必须努力争取再现原始诗词的美,要 达到这个目的,他

<或她)首先应该保留了原诗词的意义和意境,应尽量对他

<

或她)最好使译文有一定的形式,韵律和意境。一般来说,

Metrical

派强调的是 翻译的美感。因此,

Metrical

派的译者对其翻译的作品想重建诗词的韵律结构, 向西方读者显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这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由于译者 只是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对诗词的意义的转移受到阻碍。

2.2.2.2 Prose 派

与Metrical派不同的是,Prose派把重点放在了诗词的意义传递。大多数中 国古诗词翻译的都属于Prose派。根据他们的建议,麻烦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如果译者想保留原诗歌的韵律和形式,意义的渲染会受到干扰。当与目标语言 的韵律和意义冲突,这所学校的译者将牺牲韵律,选择保持原来的诗的意思。 他们往往会选择自由诗或散文诗作为他们的翻译形式。

在西方国家,阿瑟•韦利,是

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之 一,是Prose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是丰富而有见地 的,他认为美国读者真正关心的中国古诗词是原来的诗的意思。如果一直保持 翻译诗词韵律,诗词的意义的渲染将被阻止。因此,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 意义的转移将永远是第一位,而韵律,是可有可无的。有了这个想法,他出版 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几个翻译作品,他们都属于自由诗或散文。除了阿瑟•韦 利,Prose派还包括

Kenneth Rexroth

Angus Charles Graham.其翻译的作品 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个命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在中国,Prose派也被许多中国学者推崇。翁贤良是最值得推荐的。翁认 为,诗歌的本质不在于修辞,故事和形式,只要译者能重现原来的诗歌形象, 他们没有必要模仿原诗歌的句法韵律。在他的书《比较与翻译》中,汪榕培介 绍了他的翻译思想,他认为,中国的古诗词的翻译应该是“逼真和传达思 想”,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好的翻译应该主要传达原诗词的基本思路以及栩栩 如生还原原诗词的思想并在原诗的基础更加完善。如果原来的诗的思想被破 坏,及时格式形式上的译文逼真也是不好的。

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历史,Prose派的学者形成主流,而他们的作品也已 被国内外大多数读者接受并受到赞赏。

2.2.2.3 Imitation 派

Imitation

派的译者强调原来的诗歌整体感和意境美。换句话说,他们认为 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了作者在通过构建相关的或隐含的意境时保留的思维,它才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因此,

Imitation

派的译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应 注重成功传输这些意境,从而使英语读者可以体会到原来的诗歌意境。在这样 做的过程中,译者通常保持体现在原诗的意境。在某些情况下,原有的诗歌一 些意境甚至被省略,以避免文化误解。此外,

Imitation

派的译者对待韵律形式 和原来的诗作为代表意境的障碍时,他们通常会忽视他们。庞德,美国意象派 的著名学者,是

Imitation

派的主要代表。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发表于

1915年,这本书中翻译的诗一直在被模仿。在中国,大部分的诗译者属于

Metrical派和Prose派,所以Imitation派在中国的代表,在此不作讨论。

2.2.3

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中国和西方翻译理论是在翻译实践中的巨大努力,展示了中国和西方 学者的哲学智慧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历史,许多国内外学者作出了 巨大努力,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实践,其中一些为更好的翻译建议做了许多工 作理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

W.J.B Fetcher,

Herbert Allen Giles, Ezra Pou nd, Auther Waley许渊冲,闻响亮,顾正琨,杨咸。

信、实是中国学者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核心,认为翻译古典诗词应始终立 足于这个规则。在中国诗歌翻译中有几个缺点,:一个是缺乏明确的阐述,这 些理论都是通过翻译某种类型的诗歌实践中发展得出的,而提出翻译理论的学 者,他们忽视了详细的解释的重要性,并在一些具体的想法他们无法确定是否 应当如此。二是是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论往往是分散的,即使有人编 译成一本书,他们仍然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一个彻底的翻译理论重点应该不 仅是原则,还应该有策略和技巧。

虽然西方理论家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翻译,但他们克服不了中国理论的不 足之处,我们不能说他们是更适用,有效地引导古典诗歌的翻译。正如我们所 知道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文学翻译的,而文学翻译是作为一个科学的 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活动更多的思考。所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远远超出了 单纯的语义含义,译者是参与这一过程语言的转换的重要参与者。中文与英文 是不同的语言体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当进行涉及中文语言翻译活动时, 我们不能忽视中文的语言规则和语言美感。大多数理论家并没有考虑到中国语 言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引用他们的理论应用于古典诗词的

翻译中。

第三章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3.1

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尤金奈达提出的 “功能对等 ”的概念并不是横空出世。它提出后,又经过多 年的翻译实践。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奈达制定了较为完整且完善的理论体 系。

在西方国家,翻译理论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传统时期,也被称为预语 言学期。在传统时期,翻译理论是基于译者的翻译实践。译者投身到翻译方法 的寻和翻译的标准的制定上。奈达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发现现有的传统翻译理 论的问题,并谈到了传统翻译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根本区别是两套相互冲突 的“极”:<1)文字与自由翻译。

<2)强调形式与内容上的关联性。经过多年的 翻译实践中,奈达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 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1964年,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即 “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 “翻译是用最恰 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郭建中,2000,P65>。奈达 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 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没有理论一诞生便是成熟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不例外。功能对等也 经历了多次修订。功能对等首次出现是以 “动态对等 ”的概念出现的,译者应努 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的译作。然而

,两种语言代表着两

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

,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

,完全展现 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

,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 文化。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 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 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可以采用 “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

,使源语和目的 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郭建中,2000,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在奈达的理论,动态对等翻译可以定义如下: “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 次”。在这个定义中,奈达强调,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优先于形式。然而,这句 话引起很多误解。因此,奈达改了名字,并在他的书 《FromOneLanguagetoAnothe》r

,在《

<圣经>翻译》<1986)中提出了功能对等 的概念,功能对等便由此应运而生。在这本书中,他认为若以功能对等理论作 为翻译的原则,便能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3.2

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基础

首先,“功能对等”是相对的对等。这里的“对等”不是数学意义上的 “全等”,不能理解为“绝对等值”。“功能对等”是信息传递的对等,不能 因为翻译达不到语言层面上的“全等”就对“功能对等”加以封杀。其次, “功能对等”是功能上的对等。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 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以文本为中心的。奈达认为,对翻译进 行评估时,不应该只比较两种文本,还应将译语读者的反应与原语读者的反应 进行比较。如果他们的反应大体相同,那么,该翻译被认为达到了“动态对 等”的目标。表面上看,动态对等注重译文与原文读者达到同等阅读效果的 “动态关系”,似乎是以读者为中心,但实际上仍然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这一 点可以通过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得到证明:“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 on 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认 为“再现原语信息” 是译者首要的任务,“

To do

anythingelseisessentiallyfalsetoone'staskasa tran slator.” “

equivale

nt”强调了再现原语信息的重要性。“

n atural”强调的 是译语信息。“

closesf要求译语文本用最切近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实际上,“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是奈达 对“动态对等”下的另一个定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奈达强调读者在翻译中 的重要性,但仍然强调原语文本的重要性,他的读者反应论实际上是以文本为 中心的。吕俊教授也认为,多年来,人们为翻译制定了不少“标准”,虽然它 们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其实质基本相同,都是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追求译文在 意义上与原文的一致性。只是“等效论”似乎不明显。“但实质上,等效论仍 是以原文文本为中心的,只是有一定间接性罢了。因为等效论的所谓‘等同效 果'、‘等同反应'仍然蕴涵了一个前提,即译文文本必须在意义和功能上与 原文文本相同

,显然,“功能对等”的读者反应论与“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 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功能对等”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上呢

?奈达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修 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

让我们随着奈达翻译思想的发展来剖析动态对等原则建构的理论基础。

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第一个主要阶段。奈达本身是一位 卓有成就的现代语言学家,在美国语言学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成功地把现代语 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他从语言的本质入手,揭示了翻译中一些 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他运用语义学理论,尤其是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词汇的所指 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他把乔姆斯基的核心句理论、深层 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加以改造,创设了一种较为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描述模式 ――“表层一深层一转换一深层一表层”。提出了翻译过程的三阶段论:①把 原文分解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部分;②在深层结构上把原文的意

义传译到译文;③在译文语言中生成风格、意义与原文相当的表层结构。在奈 达看来,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深层结构也远比表层结构有共 性。因而,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 实,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能尽可能 地保证译文的通顺。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这就 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奈达为我国翻译界带来了在系统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在

20

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掀起了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研究热潮,“把我们带进了结构主 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的新阶段”,这种根植于现代语言学之中的翻译理论克服 了“随想式、印象式、评点式”经验主义翻译理论的弊端,将翻译带入了科学 主义阶段。必须承认,这一理论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 忽视了差异性。而在翻译活动中,正是要关注如何克服差异性。其次,把语言 的规律性给予了过分的强调,在克服主观性的同时又导致了把语言规律等同于 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倾向。“从而抽出了主体性,突出了一种‘工具理 性',以科学主义的思想统治了翻译活动,把翻译活动变成一种纯语言的操

作,忽视了其人文性与社会性的一面。由于它强调了语言工具理性的一面,排 除了主体和语境的作用,使得翻译活动局限于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之间,作者 与译者之间,把本应是开放的活动变成了静止与封闭性活动,主体的差异性被 淹埋,主体的创造性也被抹煞。此外,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 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 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

把信息论的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进而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这是奈达 翻译思想第二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信息论

(Information Theory〉是由香农(C.

E Shannon^

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在信道

(cha nn e1>的传递不 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noise>干扰。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信息发送者 在编码(encode>寸需要对信息进行重复或累加,使信息接受者收到比实际需要 多一些的信息,以帮助破解(decoded息发送者所要传递的真正信息,从而顺 利完成信息传递。这些多出来的信息便是冗余

(redundancy>。在信息传递中保持 适度的冗余是必要的,冗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奈达将信息论的原理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 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码的信息转换成 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只有译 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 关系,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即达到“功能对 等”,达到交际的目的。奈达注意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信道接受力不同, 一般译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会大大小于原文读者的信道接受力。特别是如果原 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情况更是如此。语际交际中的一大难题 便是信息传输超载和信道相对狭窄的尖锐矛盾,这在翻译中的表现就是译文超 越了读者的解码能力。读者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才能读懂文本 的意义。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冗余正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译文中增加一 定的冗余可以使可能出现的语义超载和形式超载得到缓解。翻译的任务之一便 是调整变换源语中适度的冗余成分,使其适应目的语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保证 信息交流成功。采用的策略是“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使译文的难度和原文 的难度相当,使译文象原文一样适合读者的信道接受力,因而译文的篇幅一般 要长于原文。在拉长信息表达形式时,译者不能任意增加信息内容。有位非洲 学者把这种现象比做大蟒吃动物:当大蟒捕到动物时,因为动物太大吞不下, 便用身子缠住动物,使劲把动物挤成细长条,然后吞下去。动物身上的肉和骨 头一点也不少,只是动物的形状改变了。

奈达强调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可以适当改变原 文的形式,以增强译文的可懂性。这是因为他要解决把圣经译成爱斯基摩人、 印第安人以及一些非洲部落的语言所遇到的问题。但是,证明动态对等原则在 某些情况下有用,并不等于证明它在所有情况下都有用。按照德国目的论者克 丽斯蒂恩•诺德(Christiane Nord>的分类法,前者称为“工具性翻译”,即译文 要在译语文化里的一次新的交际行动中充当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后者称为 “文献性翻译”,即译文要让接受者了解曾在源语文化中发生的一次交际行 动。每一次翻译行动,或属于文献性翻译,或属于工具性翻译,或处于这两端 之间的连续体上的某一位置;越是接近文献性翻译的一端,等效原则就越不适 用。

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

80年代后,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一系 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原来理论中的有用成分纳入新的模式,即奈达翻译思想第 三发展阶段的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式。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而 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系统。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奈达指 出,用社会符号学这门研究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符号系统的科学来研究翻译 能够做到最有深度,它比用其他任何翻译法来进行跨语符翻译

(in terli ngualtra nslatio n>都优越的关键就在于社会符号学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代

码和符码,而重点研究的是人类所使用的最综合、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 言。因此,在解码和编码方面,没有哪一种翻译法有社会符号学译法那么全 面。

奈达强调译文的有关一切都具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指出语言的修 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中应予以重视;用同构体

(isomorphism〉的理论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如西方人对

mushroom的熟悉程度相当于中国人熟悉

bamboo, bamboo与mushroom就是不

同符号系统中在特定语境中的同构体,二者在表示“快速生长的事物”时能够 实现功能对等,所以我们就可以把“雨后春笋”翻译成

“togrowlikemushroom” 而不是“

togrowlikebamboo”。但必须指出

bamboo与

mushroom并非在所有语境中都是同构体,因为在中国文化中,

“长寿”之意,而mushroom的生命却是极其短暂的。

bamboo还有

虽然奈达不断在修改和完善过去的一些观点,他不再偏重可懂性,而提倡

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并重的“三性原则”。另外,他不再全盘否认“形 式对等”,而是认为翻译中不可随意打破原文的表达形式。为了扩大他的理论 的适用范围,他还增加了修辞学内容。然而,尽管奈达作了这些修正,他对其 新观点却没能作出更加深刻的阐述;与其说他已使有关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不如说他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要真正解决问题,尚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3.3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

3.3.1

功能对等的性质

在翻译研究,对等是一个关键的词,但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要求绝对等价 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沟通存在很多困 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翻译以有限的方式完成翻译任务,因此,奈达表示,翻 译不存在完全的等效,所以功能对等是指在一个范围内达到意义对等就足够 了。

奈达认为翻译的过程中,应关注形式和内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 概念之间的对应。接受语的信息应该进可能和源语言中的各因素分别对应起 来。在他的书《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2004年)中,他说“

"it is

essential that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奈达看来,任何翻译主要目的是为了 达到相同的效果。换句话说,什么样的译者需要做的是产生于为实现对源语言 的读者目标语言的读者同样的效果。他区分了两个层次功能对等的:最高层次 的对等vmaximal equivalanee)

<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 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 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是目的语 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等价的两 个定义之间的最小水平是现实的,是对翻译作品基本需求,以及任何翻译小于 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不可接受的,而最高层次的对等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特别是

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背景下

通过最高和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功能对等的最终 目标是为了实现功能对等翻译的效果。

3.3.2

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样式

<或形式)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信息的两部分,

"thecontent is

the conceptual intent of the message", and the form is "the external shape

themessage takes to effect its passage from the source's mind to the

receptor's mind"

根据奈达的理论,“

in transferring the message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it isthe content which must be preserved at any cost the form

except in special cases, such aspoetry, is largely secondar”y.

虽然形式是次要的内容,但它仍然是重要 的。这是更好地传达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奈达 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形式仅仅是携带内容的载体,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保 护内容,形式总是进行适当调整。并且,译文的内容和格式的改变程度取决于 语言和语言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距。很少有两种语言共享相同的文化背 景,如从英语到德语翻译。此外,如果两种语言属于同一语言体系,那么在翻 译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会少很多且质量也会好很多。

奈达认为,如果直译即相当于原始信息可以实现功能对等,在形式上就没 有调整的必要。但这种情况是相当罕见的,它是一种理想的翻译。在大多数情 况下,形式必须被重新构建,以满足功能对等的要求。

3.3.3

读者的反应

读者的反应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奈达的理论中,特别强调读者反应 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奈达认为翻译是沟通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沟 通的受体是什么反应。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功能对等解释了的受体

<读者)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功能上对等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翻译必须是一个使目标文本的受体理解和 欣赏的源文本。但奈达认为,读者反应的评估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源文本 读者的感觉是很难评估的,因为每个人对源文本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如

此,我们如何就源文本的响应与目标文本的读者反应相比较?以笔者的观点, 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受体相同的反应是指两个方面:第一,源文本和目标 文本应共享相同的含义,因为“

it is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hich isof prime importa

nee”,其次,目标文本应当有被作为源文本相同或相似的样式

<

或形 式),例如,一个民族的诗歌应该被翻译成另外一个民族的诗词

one nation aspoetry in another natio)n

3.4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可行性

功能对等理论已被应用于许多翻译文学形式上,而其中中国古典诗词以其 独特的功能成为了最具挑战性的和复杂性的文学形式之一。功能对等理论可以 在中国古典诗词被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功能对等提供了可译的中国古典诗词。奈达尊重文化差异,但他同 时认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同构的存在,并认为同一个地球上的人都 有类似的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 诗词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在目标语言替换,。正因为如此,功能对等理论指导 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成为可能。

其次,功能对等成功解决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据翻奈达的定义,我 们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最接近自然的翻译,保持中国古典诗词的 意义和形式的完整性。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主要目标即是实现功能对等 的目标。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重建原诗的形式,进行英语翻 译。

最后,读者的反应对等符合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要求。因为翻译是一种跨 文化交际,在翻译成目标语言后,看到或听到的读者应该有相同或相似的反 应。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有关受体是否了解源材料和翻译都不会误导读 者。而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翻译成英文的诗,而不是其他一些 文学风格的形式。因此,目标语言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源文本诗词的深厚 的文化底蕴。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仅 要理解源文本的作者,他们也应该注重读者的反应。什么是翻译需要做的,是

原文的意义转让,并在同一时间,他们应尽力重现源文本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换句话说,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功能对等,展示两种不同的语 言和文化的魅力价值。

第四章

Methodogy

4.1

研究问题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的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是否等同于原始文本? 其次,如果翻译的功能等同于源文本,译者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翻译的目标文本并不功能对等于源文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4.2

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已提出的以上研究问题,收集了目前引发古典诗词反应热的前温 家宝总理的发言。为了以一个清晰的方式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笔者将引用中国 古典诗词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部分,如下所示:

诗词与中国经济: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巨 大的成功。很多中国古典诗词被前温总理引用来形容中国经济的发展。

有关政策的诗歌: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政治和政策的创新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有关国家和人民的诗歌,作为中国的总理,前总理关心他的祖国和 人民,并且在他的讲话,他以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了他的担忧。

诗歌与国家的团结,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做出了 不懈的努力。温总理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诗词来表达他对台湾问题的高度关 注。

诗歌有关的外交关系。中国是众所周知礼仪之邦。作为中国的总理,温家 宝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诗词来表明中国与国外的关系处理。

4.3

数据收集

在本节中,笔者试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笔者收集超过

150

首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并从中选取

24例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另外,为 什么要选取温总理的讲话做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数据,具有以下两方面 的原因。

首先,在总理的任期内,他为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很多场 合,他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诗词,并成为第二个国家领导人

<第一个是)

成功的将这种特殊的中国文学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应用 吸引了全世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欣赏。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诗人 总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这个悠久的国度。

其次,在古代,古人们总是用诗来表达自己的野心和想法,中国古典诗词 成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温总理引用中国古典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和意见。温总理引用的诗词涵盖各类中国古典诗词和典故。

4.4

研究方法

本文的重点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译分析。 笔者想说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如何应用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的。本文以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标准。奈达的理论尤其适合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 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总是发出来自自己内心世界的声音。

Kathari na Reiss认为的

functional text typology

”,中国古典诗词大部分属于信息型文本文字,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内容尤为重要,而其形式或风格次之。本文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 的英译。

4.5

结果与讨论

在进行成语或固定词组翻译时,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词汇有着相近的表达表 达意思。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和习惯、宗教因素和思维模式、不同 的文化传统等形成于不同的国家的语言特点,主要特点体现在语言表达、不同 类型的字符。而且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翻译不同 语言文字的时候,会尝试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将各个词语之间构成一个关联关 系,但是往往这种方法的结果是失败的。在奈达看来,第一件需要考虑的问题 是文章原本意思。奈达曾经说过,“作为翻译人员,我们主要关心的是通信的 舒展语言的整体意义”。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对内容的翻译就是需要在保留 其原本意思之外,还要使文章的语句通顺、得体。最简单的来说,每个单词都 有自己单独的意思,然后翻译人员就需要自己去琢磨出其在文章中的具体含 义,才可以对其进行恰当合适的翻译,使其在整个文章结构中有着更加重要的 意义。然后这个单词的含义也会更好表达出文章的真实意思,不会出现翻译偏 差等现象。就如

Zgusta

说,“每一个字

<单词)都具有本身的含义,它与其他 字<单词)相比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与此同时,对译者的另一个挑战性的任 务就是成语的翻译。从词语的不同,由于成语是不同的字组合,再加上各个字 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不能讲成语的所有字组合在一起翻译,至少要逐字 进行翻译;另外由于不同的字所组合在一起的成语,由于成语存在特定于区域 性,以及成语也会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成语通常会蕴含着巨大的表 达含义,相比简单语句,成语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虽然有时候,在翻译成语

时,我们可以通过其字面意思进行很好的翻译,但是由于不能了解成语本身的 语言背景、环境因素、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而导致成语本身的意思会被丢 失,不能全面的翻译出来。很多人都认为汉语的意思往往是笼统和含糊的,英 语单词的意思通常是具体而明确的。因此,当翻译工作者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 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地去传达原文的含义,表达说话人的内心世界,这 样才可以在翻译时候准确用词。

在本文中,笔者将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和他们的翻译的突出的功能,来对这 些翻译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第五章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古

典诗词英译

5.1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目标

Translation Tasks

5.1.1

在 意 义 功 能 对 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Meaning

在翻译中,所有译者应该做的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诗词的意义在翻 译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意义的转移在一个成功的翻译起着重要的作 用。诗歌意义的成功翻译不仅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源文本的意义,同时也让他们 感觉到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因此,精确的转移诗词的意义是翻译 的关键点。为了准确地呈现的源诗词的意义,这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起到非常关 键的作用。众所周知,单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每个字有两个意思:字面意义 和联想意义。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字,它也可以被称为指示或者字典含义的直接 含义。而联想意义已经超出了原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特殊的情感氛围,这是深 刻而细腻的,不能在字典中到,但理解联想极为重要。联想意义与相关的习 俗、历史和文化有关。因此,在意义功能功能等同于诗歌翻译需要着重体现特 定消息的所有含义

<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有些时候不能保留或理解的受体语 言的具体含义,如特定文化内涵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易于理解和自然表达的 受体语言,实现的意义功能对等。例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版本

l:

My eyes Saw not the men ofold;

And nowtheir age away had rolled,

I weep

…to think 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H

.

A

.

Giles

译>

版本

2:

I fail to see the ancients before my time,

Or after me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Thinking ofthe eternity ofHeaven and Earth,

All alone,sadly I shed tears.

(ArthurWaley

译>

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 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 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Giles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再现,我们可以在他的翻译看。

''I weep …to thi nk I shall n 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明显是歪曲原意误导性的翻 译。事实上,中国的读者知道诗人流泪不是因为没有看到后来人的英雄,而是

因为他的悲伤心境。与第

1

版相比,第

2

版做了一个更准确的翻译,“

Thinking of

the eternity of Heaven and Earth,传达了天空和大地的辽阔的图景,“

All

alone, sadly I shed tears也适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和无助,挣扎在这个孤独 的世界。由于第

2

个版本对这首诗做了一个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诗含蓄的感 觉,因此,它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同。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要实现意义功能等同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在语言层 面还是文化层面的源语言的准确和充分的理解。只有当与翻译原文最接近的了 解,才能表现出一个功能等效翻译中的意义。正如汪榕培说,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translator

for the original is the basis for his expression in foreign languag,e

onlywhen he grasps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poem,

Can he reproduce it

vividly andeffectively”

<汪榕培,1997,72),在这个前提下,受体读者可以体会到源 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在翻译中得到等同的效果。

5.1.2

风格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Style

除了诗歌形式和意义的转移,诗歌译者还应强调

style

的转移。闻一多说, 在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捕捉和重现源文本的精神,而不是实现语言形式 的对等

<1923)。郭沫若也说,翻译是可以接受的,它承载了原有的风格,并在 其他方面允许的范围内的风格表示

<1922)的。茅盾指出,也许只有一首诗的精 神和意义可以带入另一种语言,而具体的形式标记不一定要保持

<1923),从这

些意见,可以看出,在诗歌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实现功能对等的

style。在传达诗词的style时,因此,译者有把握将诗词的“

spirit”或“

quality

” 呈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因为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 想法。例如,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 “诗仙”,当翻译李白的

诗歌时,要体现出李白诗词的style风格。例如:

长干行

“十四为君妇,羞颜尚未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八百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李白 版本

l: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1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EzraPo und

>

Version2:

At fourteen I became your wife,

So bashful that I dared not smile,

And would not turn to your thousand calls;

And now,in the Eight-month;yellowing butterflies

Hover,two by two

,in our west-garden grasse.s

And,because of all this,my heart is breaking

And I fear for my bright cheeks,

lest they fade …

(Bynner

译>

这首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且还带点故事性。全诗形象完整明 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 是诗歌艺术上品。语言生动,并描述与独特而美丽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写着 “羞颜”,“低头”,“千唤不一回”,诗人以真实而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 画出一个羞涩、天真的少妇形象。“蝴蝶“,”双飞“也在读者的头脑提供了 一幅美丽的图画,但随着年轻女士的寂寞相比,我们觉得妻子的情绪正在加 深,正在尝受离别的痛苦。

两相比较,英文版本,我们觉得

Pound的版本使用更多的多变句型,语言 是更具描述性的和更详细的,所以影像会更生动。

Byrmer的翻译用更优雅和正

式的语言。与Pou nd的版本相比,他的版本似乎不是很热闹,语气更像是一个 成熟的女人。所以Pou nd巧妙地传达原文的风格。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 看到,在诗歌翻译中,译者的敏感能力是他实现功能对等的

style是至关重要

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需要的是一个审美情趣而非单纯的技能。这就是为 什么人们说只有诗人才能很好地翻译一首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在反映原 文的风格Pou nd表现较好。

5.1.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Form

在形式上功能对等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移植源文本的形式或模仿。

Form功

能对等是指在原有诗歌形式上的转移,目的是产生与源文本类似的艺术效果。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在形式上与英语诗歌完全不同。例如,大多数古体诗,大 部分是四行或十八行诗,每行均包含五个或七个字符,不管是什么样的主题。 中国诗歌还采用押韵,或平仄创造愉悦的节奏。但英语诗歌却大不相同,每行 和段落的划分的长短也各不相同。此外,英诗采用不同的模式,以创造一个愉 快的节奏,如

end rhyme,

alliteration,

internal rhyme,

masculine rhyme,

feminine rhyme。这些差异构成了中国和英国诗歌的重要特征。因为本质的差 异,若想从源文本的形式移植成目标语言。形式移植或模仿似乎反映了原来的 形式,实际上它不与受体语言的固定的规则一致,对对目标语言的读者来说是 很奇怪的或不自然的,译文不能取悦目标语言读者。他们有固定的方式来欣 赏诗歌。这样形成的移植只能是肤浅的同一性,而不是功能上的对等。看下面 的实例: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版本

1:

When I Was young,

to sorrow yet a stranger,I loved to go up the tallest

towers,thetallest towers,to compose vapid verses simulating sorrow.

Now that I am to sorrow fallen prey,what ails me I'd rather not tell

rather not tell

,only saying:

It'

S nice and cool and the autumn tints

are mellow.

翁显良译

>

版本

2:

In my young days,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

And now I've tasted sorrow's flavors.

bitter and sour,

And Can't find aword

And Call

't find aword

But merely say,

‘‘gwohldaet na autumn hour!

''

(林语堂译>

原诗是宋代的典型诗词。形式是相当严格的。这首诗被分为两片。他们是

相呼应的。由4个字分别实现了“楼(lou>”,“愁(chou>”,“休(xiu>

”, “秋(qiu>

”诗词的押韵。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 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 “识尽愁滋味 ”。“而 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 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 “识尽愁滋味 ”的阶段。 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 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 “识尽 ”而说不 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 ”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 练成熟多了。其实 “却道”也是一种 “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 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翁氏以散文的形式翻译,保持着原诗的韵律。内容反映和出的意境也传 达的淋漓尽致。但它对于英文阅读者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没有英文诗是 这种形式。关于是否适合翻译诗成散文诗歌恩恩长期争论中,奈达

<1964)指 出,“

poetic language

tends to be mol-e exocentric than pro;se so an implicit form cannot be

replaced by an explicit one.As.We all know,prose canhave some similar

functions with poetry,but they represent different literary.form

andtherefore produce different literary effects.”

与翁氏的版本相比,林语堂的版本以英文读者喜欢的格式译出,更接近自 然的目标读者。林也跟着原诗使用的韵,如““

gladness”,“

sadness”,

“sour” “

how”,这是对原诗形式的模仿,同时也采用可以接受的英文诗歌

的格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比较两个译本后,林的版本在形式的功能对等表 现较好,因而具有相对等的艺术效果。简言之,作为意义的容器,诗的形式也 许是最难被复制。在形式上等同的效果是很难取得的,需要由一个有才华的译 者来实现。关键的诗歌形式的转移不是一个机械复制。 5.2

实现功能对等的翻译策略

5.2.1

音译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词语有一些特殊词语,换句话说,他们只指那些与整首 诗的正确理解关系不大的一些特殊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选择音译, 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来翻译古典诗词中的词语,传达一些特殊的中国文化。音 译是只翻译词语的读音或拼音的一种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传输语音 以及含义。可使用此方法大多是地理名称,如人名,地名,河流名,山名等等。例如:

望庐山瀑布

The view of waterfall in Mountain Lu

汴水流,泗水流 ..

See the Bian River flow, and the Si River flow …

5.2.2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类似于音译。这两种方法都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最简单的方法。 直译古典诗词的词语应在诗歌的词语及词汇中与英文版本具有对等形式。显 然,译者仍然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翻译一些材料的话,如建筑物,房屋,但 是,这些译本在英语都有其对应的词语。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黄鹤楼”不能译为“

HuangHelou”,因为“黄”是指“

yellow”和

“鹤”也有一个英文单词“

cranS的意思相当于“鹤”,所以为了使外国人对

这首诗得到更好地理解,领悟到这首诗的精髓,译者将其直译成

YellowCraneTower。”

下面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这首诗是 “天下称之 ”的不朽名 篇。全词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 意味深长,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显 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被杨宪益翻译为:

Ru Meng Ling

Last night the rain was light the wind fierce, And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effects of wine,When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curtains She answers, -

“The cr

apple blossoms look the same.

I cry,

Can'

t you see? Can

'n t you see?

The gre

leaves are fresh but the red flowers are fading!(杨宪益,2001>

实际上这首诗中有比较多的中国式中的诗句,如:“雨疏”,“风骤”, “浓睡”,“残酒”,“卷帘人”,“依旧”,而译者完全到自己的正式英 语式表达,分别为 “the rain was

light

,

“the e

“the wind fierce

,

“deep sleep

,

of the wine

,

“the maidthelicigrtains

,

“look the他们是母语为英语的

人所熟知的表达,因此翻译工作是很容易得到的英语读者的欣赏。这种翻译方 法就是忠于原诗留下了一个唯美的感觉,尤其是“绿肥”和“红瘦”是原诗中 的妙语,杨教授提出了相应的翻译 “the

green leaves are fresh

”,

“the red flowers are

fading

,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目标读者应那理解到 “红瘦”不正表 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 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直译是大多数情 况下非常有用,它只能在原来的诗具有对等形式在英语的情况下使用。

5.2.3Addition

当中国古典诗词的词语对于目标文本的读者比较陌生时,译者应给予必要 的补充的,以帮助目标读者建立正确的理解。

民俗文化在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常见的词语。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的历史 遗产,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的习俗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差异是英语和中国 文化之间差异的主要方面。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 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那一天,人们心情通常是沉重的,悲伤的。唐代 杜牧写了一首诗清明节的诗。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的一个版本如下:

Tomb-sweeping Day

It drizeles endlessly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the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译者可能已经意识到,有些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他们不能知道清明 节的由来和实质意义。同时,译者忽略“清明”的独特含义,他不作互补翻译 或其他翻译解释。当目标文本的读者读这首诗,人们与前两句话会产生混淆: 为什么旅客看起来“

gloomy and miserable",难道只是因为雨天?西方人在他 们的现实生活并不理解这个节日,因此清明节不会在目标文本读者的认知心态 存在。这里发生的文化缺省,另一种翻译策略应该被提及。文化缺省值是指一 种一国的文化现象在其他国家不存在,即在在一种文化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可能 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罕见的,这就是文化缺省。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当翻译人员来翻译古典诗词,他可能会采取

addition

的翻译策略来弥补源文本的异国文化形象和文化观念,来传递文字创意文化补 偿。Hervey & Higgins

所定义的“

addition” 一词作为 “the technique of making up for the translation loss of

important ST features by approximating their effects in the TT through means other

than those used in the ST. rk Shuttle”

W(Morath & Moria Cowie,2004:25>。按照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补加相应的文化背景,以建立上 下文的文化背景,在目标文本中处理的文化习俗。因此,译者应建立足够的文 化环境。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翻译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Mountain-climbing Day 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I doubly pine for my kinsfolk on holiday.

I know my brothers would, 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

Climbing up the mountain and miss me so far away.

(许渊冲,2004>

“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然而,这个节日是外国读者来说 是完全陌生的。诗人在这个节日中作诗是为了强调想家的意境。在这一天,首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 健身祛病的目的。另外还流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

病。作者表达孤独凄然的情感,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 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 自己。这些文化的信息对目标文本的读者是缺失的,译者必须更好地解释这个 特殊的节日。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将其翻译为

Mountain-climbing Day

,但是, 对目标文本的读者来说这仍是一个陌生的词,若译者不以明确的方式解释它, 目标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了。下面来看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吴俊涛将其翻译为

:

Why don'

t you bring wine here to have a time gay,

And be drunk with me on this Double-Ninth day (1>?

<1)Double-Ninthday: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was,

and somewhat still is, a Chinese festival. On that day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up

the mountains to drink chrysanthemum (or other kinds of> wine.

(

吴俊涛,

2003>

显然,这里译者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和注释,以解释真正的文化沟通引入译 文中。因此,目标文本的读者将对中国节日获得更好的理解,目标读者读到译 文后可能会产生与源文本读者相同的感受。

5.2.4Deletion

译者无权减去任何意义的词语或添加词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应避免 在所有的翻译添加任何话。事实上,中国古典诗词和英语在语法上的显著区别 之一是遗漏在句子中的单词。译者应该理解在英语中不可缺少的词语可以被视 为多余的中国古典诗词。因此,当我们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译者应该明白有 些词语在中国古典诗词没有上下文功能时不得不增加,或者他们可以在翻译中 省略某些词句的翻译,或换句话说,它们在翻译过程中被删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The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hos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卓振英,刘筱华

,2018>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如果译者翻译成 任何地名,目标读者不会得到一个非常生动的理解,因为拥有的文化差异和一 般知识。除了它,“渭城”与这首诗的作者的意图的理解关系不大,因为这首 诗作者主要表达了无论身在何处都回来告别昔日的朋友。因此,译者省略这个 地名避免目标读者对地名的过多的关注。

物质文化语境是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应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 诗词的物质文化背景,否则当我们翻译时,目标读者可能会误解了原创诗歌。 它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源文本和翻译版本。唐代张继写的很著名的诗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描述的是作者在外游历时的孤独和忧伤,并表达了作者的思家之 情。一位学者曾经登上它翻译为这样:

The moon setting, the crow cawing, the world is misted with heavy frost:

The maple tree on the bank, and the dim light in the fishing boat.

汪(

榕培,

2018>

在原诗中,“江枫”不是指“

themapletree,这意味着寒山寺附近有两座 桥梁:在大桥江村和冯桥。然而,译者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中国五千年悠久 历史,有明显的与发生在材料的性质的时候了一些变化。如今,两桥可能不存

在,但是这首诗的意思是不会改变的。对于一个外国人翻译,“枫桥”在他的 认知结构中不存在,在目标读者的心中,他将“枫桥”等同于

“themapletree,所以译者不能给读者的最好的理解,读者无法正确理解原 诗,并作出相应的情感沟通。

5.2.5 Free

翻译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的一些差异,目标文本的读者理解相应的中国古典 诗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发现的

free

翻译更适合这种词 句的翻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Song of white snow in Farewell to an assistant to the chief local official Going

Back to the capital

(许渊冲,

2001>

我们不能直接将“武判官”翻译成“

WuPangua6或者使用音译直接对这 个词进行翻译,目标读者会感到疑惑的。这里,译者将其翻译成 “an assistantot the chief local official

,这句话是用英文表达方式和历史背景相关,目标读者可 以从语法和词法上理解。

在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许多诗都在赞扬他们。其中著名的一首诗是

Cha ngHe nge长恨歌

>,讲的是唐朝皇帝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贵妃 很美丽,所以她做了皇帝的宠妃导致唐玄宗失去他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让我 们来分析它的一部分。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倾国”原指因女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然而,随着文化的 发展,它逐渐成为极其漂亮的女人。在这首诗中,“倾国”是指杨贵妃,表明 她的美丽。然而,许多学者不能把它的意思正确的翻译。例如:

Giles

将“汉皇重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翻译成

as:

His Imperial Majesty, a slave to beauty,

Longed for a

subverter of empires

(Giles, 2005>

他将“倾国”译为“

subverterofempireS',这是犯了一个完全的错误。这 个典故对我们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但对外国人来说却很陌生,它让一些目标 读者感到怀疑。读者可能会怀疑:“为什么皇上想要一个美人颠覆他的国家? 这是一个美丽的间谍吗?

WitterBynner

将 “倾国”译为

Chine

'

s Emperor, craving beauty thaight shake an

empire

上述两个学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句话的文化意义,所 以他们没有可能获得的最佳的功能对等中的意义对等。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 下,“倾国”在这首诗中应译为 “peerless

woman”,

“incomparablebeautiful

woman

或 “woman unparalleled in beauty

in this poem.

语言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与特定的社会发展和传承 的历史文化相关。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历史,它告知一个民族独特的的社会 性格和文化。诗以它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诗人喜欢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现 实的东西,如成语和典故。中文读者非常熟悉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是,

目标文本的读者却无法理解他们,所以诗人不能到要表示的真正的意义和

、、八

意境。

5.2.6 Creative Translation

在书《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

Katharina

Reisis提出了源文本理论<ST导向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她坚持认为,目标

文本应当与源文本在意义,语言形式和沟通上对等,被称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部 分。除了它,当一些对等无法在翻译中实现,译者应首先考虑目标文本读者的 功能特性优先。

(Christiane Nord, 2000>,也就是说:当一些词语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具有特殊的背景,但是,为了获得的对等性,译者可以考虑的策略是

Creative Translatior。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零丁洋”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海港,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作者 被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因此,珠江与作者不在同一个地方,同时,译者应 该到这个标题的语境意义。对其的最佳翻译应该是

“ TheLonelOy cean”。

“汗青”最初指的是竹子做的中国古典书籍,我们 也可以把它叫做竹牍。在这首诗中这显然不是指竹子的书籍,它特指史册。 此处的英译就是采用的Creative

Tran slation,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使目标读 者能够充分的理解原作者的心情。

作为一种艺术,中国古典诗词总是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突破的重要性,它 需要感觉,情感和艺术效果共同的重要性。因此,与其他作品的语言相比, 文学语言承载的的是民族,年龄,言辞,情感和个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所有 这些特点都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翻译。语言学方法似乎很难应用到内容涉及到 艺术的文学作品,更忽略了美学附着在翻译中的进展。换句话说,我们可以 说,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等效的艺术合作,而不是单纯的统一性和对应于简单 的语言形式。这是中国古典诗词,长期以来被视为典型的艺术流派和文学作 品,充满了唯美意境的翻译尤其如此。

Chapter6Conclusion

6.1MajorFindings

翻译是一门艺术。林语堂先生曾讲“翻译即创作”

,将翻译看做一件“艺术 品”,甚至认为有些时候是“不可译的。

本文以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 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功能对等理论超越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 之间的比较,并强调读者的反应。它主张,一个好的翻译必须具有目标读者的 反应应该大致与源读者的反应取得类似的效果。科学的本质和功能对等理论的 独特视角的翻译理论,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包 括诗歌翻译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通过解释诗歌和诗歌翻译的本质的特点,本文指出,从功能对等理 论的角度来看,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在意义,形式和风格上分别于源语言对等。 采用理论论证和举例分析的方法,本文认为在诗歌翻译的功能对等翻译要求目 标受体能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和欣赏源文本诗歌,在意义,形式和风格上醉倒功 能对等。

第三,本文指出在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歌可以采取的 翻译策略。一个成功的翻译作品,译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完成他们的任务是很 重要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七种方法适用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它们 分别是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ddition

Deletion、

Free

Tran slation、No Tran slatio n、Creative Tran slatio n等。综合采用以上七种方法可 以是一种理想便捷的翻译方法,它会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源文本的意义,形式和 原诗的风格,保证目标文本的读者产生共鸣。

总起来说,功能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阐明诗 歌翻译的目的并指定的具体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6.2LimitationsoftheResearch

作者自身能力和论文时间有限,故本研究的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限制,可从 两个角度看出,如下所示:

首先,因自身能力有限,本研究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在本文中,笔者只 涵盖翻译几个方面,和中国的古诗词由温总理引用的只有少数被选作分析。还 有许多其他中国古典诗词需要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进行讨论完善。

其次,在分析中国古典诗词时,笔者只是侧重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其 他层面并没有在本文所提到的,值得在未来将要讨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需要翻译的内容无限

,而我们的知识有限。做好一名 翻译当然最好能涉猎广

,但是要懂得如何运用手中的工具服务于翻译需要。信息 爆炸的时代

,懂得如何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应该多学习 英语语言文化

,更应该阅读更多的中文经典

,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

,以及语言间转 换的能力。并且注重实践

,多加练习。不过翻译过后

,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反思

,

以此积累经验

,不要盲目的翻译。

作为一个双语者

,一名译者

,除了不断练习总结经验之外

,还需要快速捕捉有 什么改进之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

,更加是不同历史文化、政治经 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之间的转换。如何才能做好语言层面之外的转换才更 加重要。反思我们学习的英语

,实际上就是在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另一种语 言写成的文章。没有能做到具备另一种思维方式

,在两种文化间很好的转换。今 后应该有意识及无意识的养成中西思维双向互渗的思维方式。

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

,还要注意保证译文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翻译过程 中既考虑文本自身特点又要考虑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心理

,对文化缺失的背景 进行解释

,读原文的思维方式进行重构

,以实现翻译交际的目的

,如此才能使古典 诗词的翻译达到最大的宣传正效应。

Bibliography

1.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2000

2.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Ed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Bassnett, Susan & Lefever, Andre. Constructing Culture : Essays on

Literary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James,William

.The Varieties ofReligious Experience,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1985.

5 Liu Zhongde.Ten Lectur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0.

6 Ma Huijuan.A Study OH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7. 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 s Translation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8.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Routledge,2001

9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FirstEdition >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0.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Third Ed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2. Newmark, 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14. Shaw. R. Daniel. Transculiurati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8

15. Wilss Wolrf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Beijing: China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Corporation, 200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曹山柯黄霏嫣•试论中国古诗词的模糊性和可译性障碍[J].外语教 案

,2006(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陈爱钗•中国古诗英译巾"不可译"的处理[J].福建外语,2002 (2>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H防工业出版社,2007

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

[M].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

傅浩.论中国古诗的英译[J].国外文学,2005 (1>

金堤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金堤.等效翻译探索

[M].

北京:中!1|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M].

北京:巾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高静•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m.中州大学学报,2006 (3>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桂乾元

.翻译学导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

案,2004 (8>

33.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1.

32.

(2>

33.

34.

35.

36.

37.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卢军羽.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学刊,2009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汪榕培

.比较与翻译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王东风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M].

广州:巾山大学出版社

,2006

王娅.论中两古诗美学要素之不可译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38 .

古诗词曲英译论稿

[M].

百家出版社

. 2003.

39.诗英译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韦利、庞德[M].学苑出版社.2018

致谢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心中感慨颇多。从文章选题的酝酿、起草到最后的完 成,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艰辛与磨砺,然而正是这样,才使我切实领教了学术道 路的艰辛,同时也培养了我对研究学术的浓厚兴趣。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最敬爱的导师,论文从开题、写作、以及到最后的 修改,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老师那种严谨求实、诲人不倦、 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治学精神,以及渊博的学识、敏锐独特的思维方式,都使我 获益匪浅。从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

在大学课程学习阶段,是所有任课老师的悉心传道、授业、解感、引导着 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共同 搭建起了坚固的友谊,这是我人生中值得一辈子珍藏的财富。在此,对在求学

期间里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各位老师以及学院的各位领导一并致以衷心的敬意 和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让我顺利的完成 学业,他们让我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

萦绕在-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58697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24 06:19:3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