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高中化学20个常考实验知识点汇总(建议收藏)

更新时间:2023-08-18 08:56:13 人在看 0条评论

高中化学20个常考实验知识点汇总(建议收藏)

2023年8月18日发(作者:八年级英语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两个点一个微笑的符号-

⾼中化学20个常考实验知识点汇总(建议收藏)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程度不⾔⽽喻,需要同学们经常复习,扎实掌握。今天化学给⼤家整理了⾼中化学20个常考实验知识点汇总。如需下载打印版,请直接拉到⽂末查看。⼀、配制⼀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1、步骤:(1)计算 (2)称量:4.0g(保留⼀位⼩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室温后转移(5)洗涤 (6)定容:将蒸馏⽔注⼊容量瓶,当液⾯离刻度线1—2cm时,改⽤胶头滴管滴加蒸馏⽔⾄凹液⾯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贴标签 :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2、 所⽤仪器:(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3、 注意事项:(1) 容量瓶:只有⼀个刻度线且标有使⽤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写所⽤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3) 容量瓶使⽤之前必须查漏。⽅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塞好瓶塞,⽤⾷指顶住瓶塞,⽤另⼀只⼿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过来,如不漏⽔,正⽴,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若不漏⽔,⽅可使⽤。(分液漏⽃与滴定管使⽤前也要查漏)(4)命题⾓度:⼀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Fe(OH)3胶体的制备:1、步骤:向沸⽔中加⼊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溶液呈红褐⾊,停⽌加热。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红褐⾊,④停⽌加热2、涉及的化学⽅程式:Fe3++3H2OFe(OH)3(胶体)+3H+强调之⼀是⽤等号,强调之⼆是标明胶体⽽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3、命题⾓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程式的书写三、焰⾊反应:1、 步骤:洗—烧—蘸—烧—洗—烧2 、该实验⽤铂丝或铁丝3 、焰⾊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是物理性质4 、Na ,K 的焰⾊:黄⾊,紫⾊(透过蓝⾊的钴玻璃)4 、Na ,K 的焰⾊:黄⾊,紫⾊(透过蓝⾊的钴玻璃)5 、某物质作焰⾊反应,有黄⾊⽕焰⼀定有Na ,可能有K6、命题⾓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 ,K 的焰⾊四、Fe(OH)2的制备:1、实验现象:⽩⾊沉淀⽴即转化灰绿⾊,最后变成红褐⾊沉淀。2、化学⽅程式为:Fe2++2OH-=Fe(OH)24e(OH)2+O2+2H2O= 4e(OH)33、注意事项:(1)所⽤亚铁盐溶液必须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须煮沸,(2)滴定管须插⼊液以下,(2)往往在液⾯加⼀层油膜,如苯或⾷物油等(以防⽌氧⽓的氧化)。4、命题⾓度:制备过程中的现象、⽅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原因五、硅酸的制备:1、步骤:在试管中加⼊3—5mL饱和Na2SiO3溶液,滴⼊1—2滴酚酞溶液,再⽤胶头滴管逐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振荡,⾄溶液颜⾊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2、现象: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3、化学⽅程式:NaSiO3+2HCl= H2SiO3↓+2NaCl(强酸制弱酸)4、 NaSiO3溶液由于SiO32-⽔解⽽显碱性,从⽽使酚酞试液呈红⾊。六、重要离⼦的检验:1、Cl-的检验:加⼊AgNO3溶液,再加⼊稀硝酸,若⽣成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2-⼲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沉淀⽣成,则说明有Cl-存在2、SO42-的检验:先加⼊盐酸,若有⽩⾊沉淀,先进⾏过滤,在滤液中再加⼊BaCl2溶液,⽣成⽩⾊沉淀即可证明。若⽆沉淀,则在溶液中直接滴⼊BaCl2溶液进⾏检验。命题⾓度:检验⽅法、除杂、沉淀洗涤及相关纯度的计算七、氨⽓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收集:向下排空⽓法(管⼝塞⼀团棉花,避免空⽓对流)3、验满:①将湿润的红⾊⽯蕊试纸放在试管⼝,若试纸变蓝,说明氨⽓已收集满

⼝,出现⼤量⽩烟,则证明氨⽓已收集满4、⼲燥⽅法:碱⽯灰⼲燥(不能⽆⽔氯化钙)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5、装置图:固体和固体加热制⽓体的装置,与制氧⽓的相同拓展:浓氨⽔或浓铵溶液滴到⽣⽯灰或烧碱中制氨⽓,或浓氨⽔直接加热也可制氨⽓6、命题⾓度:因氨⽓作为中学化学实验制取⽓体中唯⼀的实验,其地位不可估量。主要⾓度为:反应原理、收集、⼲燥及验满等,并以此基础进⾏性质探究实验。⼋、喷泉实验1、实验原理:氨⽓极易溶于⽔,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即可溶解⼤量的氨⽓(1:700),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外界⼤⽓压将烧杯中的⽔压⼊上⾯的烧瓶,故NH3、HCl、HBr 、HI、 SO2 等⽓体均能溶于⽔形成喷泉。九、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1、实验原理:Cu+2H2SO4(浓)CuSO4+SO2↑+2H2O2、现象:加热之后,试管中的品红溶液褪⾊,或试管中的紫⾊⽯蕊试液变红;将反应后的溶液倒⼊盛有⽔的烧杯中,溶液由⿊⾊变成蓝⾊。3、原因解释:变⿊的物质为被浓硫酸氧化⽣成CuO,CuO与冲稀的硫酸反应⽣成了CuSO4溶液。【提⽰】由于此反应快,利⽤铜丝,便于及时抽出,减少污染。命题⾓度:SO2的性质及产物的探究、“绿⾊化学”及尾⽓的处理等。⼗、铝热反应:1、实验操作步骤:把少量⼲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中,在混合物上⾯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根⽤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2、实验现象:⽴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量的烟,纸漏⽃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蒸发⽫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固体。3、化学反应⽅程式:Fe2O3+2Al2Fe+Al2O34、注意事项:(1)要⽤打磨净的镁条表⾯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2)玻璃漏⽃内的纸漏⽃要厚⼀些,并⽤⽔润湿,以防损坏漏⽃(3)蒸发⽫要垫适量的细沙:⼀是防⽌蒸发⽫炸裂,⼆是防⽌熔融的液体溅出伤⼈。(4)实验装置不要距⼈太近,防⽌使⼈受伤。(4)实验装置不要距⼈太近,防⽌使⼈受伤。5、命题⾓度:实验操作步骤及化学⽅程式。⼗⼀、中和热实验(了解):1、概念:酸与碱发⽣中和反应⽣成1 mol⽔时所释放的热量注意:(1)酸、碱分别是强酸、强碱 对应的⽅程式:H++OH-=H2O △H=-57.3KJ/mol(2)数值固定不变,它与燃烧热⼀样,因具有明确的含义,故⽂字表达时不带正负号。2、中和热的测定注意事项:(1)为了减少误差,必须确保热量尽可能的少损失,实验重复两次,去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计算依据(2)为了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H+或OH-稍稍过量的⽅法(3)实验若使⽤了弱酸或弱碱,引种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了解):(以⼀元酸与⼀元碱中和滴定为例)1、原理:C酸V酸=C碱V碱2、要求:①准确测算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3、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①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端,注⼊液体后,仰视读数数值偏⼤ ②使⽤滴定管时的第⼀步是查漏 ③滴定读数时,记录到⼩数点后两位 ④滴定时⼀般⽤酚酞、甲基橙作指⽰剂,不⽤⽯蕊试液。④酸碱式滴定管不能混⽤,如酸、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定⽤酸式滴定管盛装。4、操作步骤(以0.1 molL-1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例)①查漏、洗涤、润洗②装液、赶⽓泡、调液⾯、注液(放⼊锥形瓶中)③滴定: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中溶液颜⾊的变化,当滴到最后⼀滴,溶液颜⾊发⽣明显变化且半分钟内部不变⾊即为滴定终点5、命题⾓度:滴定管的结构、读数及中和滴定原理。⼗三、氯碱⼯业:1、实验原理:电解饱和的⾷盐⽔的电极反应为:2NaCl+2H2O2NaOH+H2↑+Cl2↑2、应⽤:电解的离⼦⽅程式为2Cl-+2H2O2OH-+H2↑+Cl2↑阴极产物是H2和NaOH,阴极被电解的H+是由⽔电离产⽣的,故阴极⽔的电离平衡被破坏,阴极区溶液呈碱性。若在阴极区附近滴⼏滴酚酞试液,可发现阴极区附近溶液变红。阳极产物是氯⽓,将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试纸变蓝。3、命题⾓度:两极上析出产物的判断、产物的性质及相关电解原理⼗四、电镀:(1)电镀的原理:与电解原理相同。电镀时,⼀般⽤含有镀层⾦属阳离⼦的电解质溶液作电镀液,把待镀⾦属制品浸⼊电镀液中,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镀层⾦属作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阳极⾦属溶解,成为阳离⼦,移向阴极,这些离⼦在阴极上得电⼦被还原成⾦属,覆盖在镀件的表⾯。(2)电镀池的组成:待镀⾦属制品作阴极,镀层⾦属作阳极,含有镀层⾦属离⼦的溶液作电镀液,阳极反应:M – ne-=Mn+(进⼊溶液),阴极反应Mn++ ne-=M(在镀件上沉积⾦属)⼗五、铜的精炼:(1)电解法精炼炼铜的原理:阳极(粗铜):Cu-2e-=Cu2+、Fe-2e-=Fe2+阴极 (纯铜):Cu2++2e-=Cu(2)问题的解释:铜属于活性电极,电解时阳极材料发⽣氧化反应⽽溶解。粗铜中含有Zn、Ni、Fe、Ag、Au等多种杂质,当含有杂质的铜在阳极不断溶解时,位于⾦属活动性顺序表铜以前的⾦属杂质,如Zn、Ni、Fe、等也会同时失去电⼦,但它们的阳离⼦得电⼦能⼒⽐铜离⼦弱,难以被还原,所以并不能在阴极上得电⼦析出,⽽只能留在电解液⾥,位于⾦属活动性表铜之后的银、⾦等杂质,因失去电⼦的能⼒⽐铜更弱,难以在阳极失去电⼦变成阳离⼦溶解,所以以⾦属单质的形式沉积在电解槽底,形成阳极泥(阳极泥可作为提炼⾦、银等贵重⾦属的原料)。(3)命题⾓度:精炼原理及溶液中离⼦浓度的变化⼗六、卤代烃中卤原⼦的检验⽅法(取代反应、消去反应):1、实验步骤:2、若为⽩⾊沉淀,卤原⼦为氯;若浅黄⾊沉淀,卤原⼦为溴;若黄⾊沉淀,卤原⼦为碘3、卤代烃是极性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只有卤原⼦,并⽆卤离⼦,⽽AgNO3只能与X—产全AgX沉淀,故必须使卤代烃中的—X转变为X—,再根据AgX沉淀的颜⾊与质量来确定卤烃中卤原⼦的种类和数⽬,4、加⼊硝酸银溶液之前,须加⼊硝酸酸化中和掉混合液中的碱液⽅可。5、⽤酸性KMnO4溶液验证消去反应产物⼄烯时,要注意先通⼊⽔中除去⼄醇,再通⼊酸性KMnO4溶液中;也可⽤溴⽔直接检验(则不⽤先通⼊⽔中)。⼗七、⼄烯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制取原理:C2H5OHCH2=CH2↑+H2O2、液液加热型,与实验室制氯⽓制法相同。3.浓硫酸的作⽤:催化剂、脱⽔剂4.注意事项:①⼄醇和浓硫酸的体积⽐为1:3② 向⼄醇中注⼊浓硫酸;边慢注⼊,边搅拌③温度计⽔银球插到液⾯以下④反应温度要迅速升⾼到170℃⑤该实验中会产⽣副产物SO2,故检验⼄烯时,⼀定先⽤碱液除去SO2,再通⼊KMnO4或溴⽔5.本反应可能发⽣的副反应:C2H5OHCH2=CH2↑+H2OC2H5-OH+ HO-C2H5C2H5OC2H5+H2OC+2H2SO4(浓)CO2↑+2SO2↑+ 2H2O⼗⼋、⼄酸⼄酯的制备注意事项:1、先加⼄醇,再加浓硫酸和⼄酸的混合液;2、低温加热⼩⼼均匀的进⾏,以防⼄酸、⼄醇的⼤量挥发和液体剧烈沸腾;3、导⽓管末端不要插⼊饱和Na2CO3液体中,防液体倒吸。4、⽤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主要优点:= 1 *GB3 ①吸收⼄酸,便于闻于⼄酸⼄酯的⾹味 ②溶解⼄醇 ③ 降低⼄酸⼄酯的溶解度,分层,观察⼄酸⼄酯5、本反应的副反应:C2H5-OH+ HO-C2H5C2H5-O-C2H5+H2OC+2H2SO4(浓)CO2↑+2SO2↑+2H2O6、命题⾓度:加⼊药品顺序、导管的位置、饱和Na2CO3溶液的作⽤及考查运⽤化学平衡提⾼⼄酸⼄酯转化率的措施。⼗九、醛基的检验(以⼄醛为例):A:银镜反应1、银镜溶液配制⽅法:在洁净的试管中加⼊1ml 2%的AgNO3溶液(2)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2%稀氨⽔,⾄最初产⽣的沉淀恰好溶解为⽌,制得银氨溶液。反应⽅程式:AgNO3+NH3·H2O=AgOH+NH4NO3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2 NH3·H2O=Ag(NH3)2OH+2H2O2、银镜实验注意事项:(1)沉淀要恰好溶解(2)银氨溶液随配随⽤,不可久置(3)加热过程不能振荡试管 (4)试管要洁净3、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稀HNO3清洗B: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1、Cu(OH)2悬浊液配制⽅法:在试管⾥加⼊10%的NaOH溶液2ml,滴⼊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2、注意事项:(1)Cu(OH)2必须是新制的(2)要加热⾄沸腾(3)实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NaOH要过量)⼆⼗、蔗糖与淀粉⽔解及产物的验证:1、实验步骤:在⼀⽀洁净的试管中加⼊蔗糖溶液,并加⼊⼏滴稀硫酸,将试管放在⽔浴中加热⼏分钟,然后⽤稀的NaOH溶液使其呈弱碱性。2、注意事项:⽤稀硫酸作催化剂,⽽酯化反应则是⽤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剂。在验证⽔解产物葡萄糖时,须⽤碱液中和,再进⾏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推荐阅读初中化学空⽓、氧⽓考点汇总,收藏!新⾼⼀必看点击下⽅名⽚,了解更多学习内容(必修⼀各版本知识总结、思维导图、单元课件……你需要的都在这⾥)▎编辑:化学▎标签:初中化学知识点▎版权:本⽂内容来源于⽹络,版权归相关权利⼈所有,如有侵权请。更多内容请关注初中化学。商务合作请在后台回复“商务合作”。资料领取⽅式【第1步】点击下⾯名⽚,进⼊初中化学⾸页▼【第2步】在初中化学⾸页,点击右上⽅的“发消息”发送11⽉资料,即可获得电⼦版资料。初中化学1-3单元知识汇总默写版(含答案),期中考试必备初中化学全册⾼清实验视频整理,可下载保存初中化学⼀⼆三单元考点汇总,阶段基础⾃检必看初中化学上下册沪教版知识点详解,预复习必备资料九年级化学上册1-3单元考点整理(课件PPT版),阶段性复习必备资料谁的初三不慌张,谁的中考不迷茫!关键看你怎么做初中化学满分很难吗?初三了每晚写作业超过11点, 成绩依然不好, ⼀定看看这篇⽂章!点击“阅读原⽂”0元领取在线⼀对⼀课程如何领取电⼦资料?→扫描⽂内⼆维码关注初中化学,发送消息【11⽉资料】领取资料

林志炫斯卡布罗集市-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46239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18 08:56:1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