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方言时间表达探微
2023年10月24日发(作者:端午节简短祝福语)
可爱猫狗图片大全超萌-
皖北方言时间表达探微
魏小红
【摘 要】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包括年月日和时段.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先从宏观的层面整体感知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再从微观的角度,逐步认识时段、年月日,再具体到时辰、钟点时间.以农事生产和人生礼仪为例,分析时间的表达与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3页(P108-110)
【关键词】皖北方言;时间表达;认知
【作 者】魏小红
【作者单位】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2368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7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包括年月日、时点和时段。时间,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了连绵不断的系统。[1](P.1143)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表达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时间表达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时间通常指的是年、月、日等。特定情况下,时间还包括时段和时点。接下来分别进行具体介绍。 ①
(一)年月日
1.年
古代多采用天干地支纪年、年号纪年。目前,比较通行的纪年方式主要有天干地支纪年、公元纪年。
对于具体某一年,通常直接使用公元纪年来表达,如,1984年、2015年等。有时,也借用标志性事件来表述年份的,如用“建国那年”表示1949年。还有些年长者习惯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如甲子年、庚申年等等。以说话时为基点,对于年份的表达前后一般可以推三年。向过去推,依次是“大前年”、“前时个(前年)”、“年时个(去年)”。向以后推,依次是“来年(明年)”、“后年”、“大后年”。另外,“当年”一词多用来追述过往的时间,所指年份并不具体明确。
2.月
一年有十二个月。通常在“月”之前,加上从“一”至“十二”这十二个数字,就可以依次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份。这种表达方式主要用来表示农历中的月份,一个月有三十天或二十九天,也有月底、月初之分。如果某个月只有二十九天,称之为小进。如果出现闰月,就在闰月的那个月份前再加上“闰”字,如“闰五月”、“闰八月”等。较为特殊的是一月和十二月。一月也称正月,十二月一般称为腊月,一月和十二月也不出现闰月。
使用公历来表示月份时,直接在“月”之前,加上从“1”至“12”这十二个数字即可。一个月又分为上、中、下三旬,每一旬通常为十天。2月的下旬平年为8天,闰年为9天,其他月份的下旬因月份大小不同,可能为11天或10天。有时,一个月的十来天时间也常用中上旬、中下旬来表达。
以说话时为基点,对于月的表达前后一般只可以推两个月。往过去推,依次是“上上个月”、“上个月”。往以后推,依次是“下个月”、“下下个月”。对于星期的表达也是这样,如“上上个星期”、“下个星期”等。
运用十二生肖纪年为大家所熟知。其实,人们还经常使用十二生肖来纪月。值得一提的是,“猴年马月”一般并不指具体的时间,泛指未来的时光,多用来表示(某事)希望渺茫,甚至难以实现。如,“照你这样,得到猴年马月才能干完?”有意思的是,按照农历,十二生肖一个轮回需要十二年。十二个月一个轮回刚好也是十二年。2016年是“猴年”,6月5日至7月3日是农历五月,即“马月”。2004年6月18日至7月16日也是“猴年马月”。如此看来,“猴年马月”的循环周期也是12年。
3.日
农历中,一个月通常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表达一个月中的某一天时,一般是从一到十前加上“初”字,如初一、初二、初九、初十等。自初十以后,直接用数字表示即可。公历中一个月的天数有28天、29天、30天和31天不等。表示公历的日期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直接在“日”之前,加上从“1”至“31”的数字即可。“日”在方言中通常说成“号”,如1号、13号、29号等。
以说话时为基点,对于日期的表达前后一般可以推三天。往过去推,依次是“大前天”、“前天”、“昨个(昨天)”。往将来推,依次是“明天”、“后天”、“大后天”。
另外,一个星期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六的表达,直接在“星期”后加上“一”至“六”这六个数字即可。剩下的还有一天,则用“星期日”或“星期天”来表示。星期的表达多用于学生和上班族。另外,星期有时也被成为“礼拜”,如“礼拜一”、“礼拜三”等。“星期日”一般称为“礼拜天”,而不说成“礼拜日”。
以说话时为基点,对于星期的表达前后一般只可以推两个星期。往过去推,依次是“上上个星期”、“上个星期”。往以后推,依次是“下个星期”、“下下个星期”。使用“周”的时候,往过去推,一般只说“上一周”。往以后推,依次是“下周”、“下下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寒暑交替,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书面用语多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日常交流中,“春季”多称为“春上”,“秋季”多称为“秋半天”。一年四季中,人们还多用“三伏天”表示夏天、夏季。
(二)时段
时段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时段有长短之分,一天之内不同的时段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1.长时段和短时段
时段的长短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长或短。“这段时间”用“这(一)阵子”或“这(一)工子”来表示。对较长时段的表达一般比较模糊。通常用“一辈子”表达较长时段,甚至用“人老几辈子”、“祖祖辈辈”、“万年”等表示更长的时间。
对短暂的时段,人们通常采取模糊的方式来表达,如“一顿饭的工夫”、“一袋烟的时间”、“一炷香的时间”等。此外,还可以使用“马上”、“一会儿”、“一下”等来表达较短的时段。“一口气”、“一股劲”等除了表达时段短暂,还有坚持不懈之义。“一溜烟”、“一扭脸”、“背背脸的工夫”、“一转身”、“一眨眼”等表达的时段则更短。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皖北方言中较为特殊的是可以用“成”与表时间的词连用,表示具体的时段。例如,“成半天”、“成天”、“成夜”、“成年”分别表示整整半天、一天、一夜、一年。
2.过往时段和将来时段
对于过往时段和将来时段,人们往往难以表达,尤其是在缺乏计时工具的过去,更是无法准确标记,只能模糊处理。例如,“往年个/每年个/每时候/每时个(以前、过去)”、“那年个”、“有一天”、“老早/原来(以前)”、“将才(刚才)”、“末了/末后(后来)”、“照晚儿(现在)”等。[2](80)有时也用特殊的政治、历史事件来指代过往时段,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人经常使用,如“除‘四害’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平反那年”、“大炼钢铁那时候”、“吃‘大锅饭’那时候”等等。对于未来时段,一般使用“往后”、“猴年马月”等词模糊表达。为了更好地认知和表达时间,人们常常直接借用空间词“来、去、上、中、下、前、后”或者利用这些空间词与时间词的组合来表示时间。例如,“去年”、“来年”、“下个月”、“中上旬”、“上个星期”、“大前天”、“后天”等。
3.一天的时段
先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钟表走进日常生活之前,古代的城市一般都建有钟楼,用来报时。农村地区的人们只能凭借自己对日出日落过程的观察,不断地丰富认识,探寻规律,并以此来判断时间。
一天的时段从早到晚大致依次为:麻丝亮、清早起来(清晨)、早起来(早晨)、早半天(上午)、旁晌午、晌午头(中午)、吃晌晚儿(午后)、下午、傍晚个、挨黑、合黑、晚黑来(晚上)、夜来(夜晚)、上半夜、半夜(深夜)、下半夜。
夜里的时段主要是根据公鸡啼鸣来判断。“鸡鸣狗盗”的历史典故和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以及“金鸡报晓”的成语等都是颇有说服力的例证。夜里公鸡打鸣三次,大致与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相对应。
(三)时点
人们对时间的认识,除了年、月、日,还有时段和时点。时间上的某一点即为时点。如,大家经常在影视作品、历史小说中经常见到的“午时三刻”就是表达时点的例子。
一天共有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以前计时,从半夜开始,使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依次来计,如子时、亥时、午时等。现在,通常用几点钟,甚至是具体几点几分来表达时点。每小时60分钟,15分钟称为一刻,30分钟称之为“半”。24小时制的使用范围较少,通常采用的主要是12小时制,如一点十分、两点一刻、八点四十、十二点半等。
时点的表达大都比较具体、准确,甚至是精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模糊处理的方式来表达时点。例如,“11点多”一般指11点10分左右,“快11点半了”一般指距离11点半还差不到10分钟,“将近12点”一般指还差10分钟左右到12点。
(四)特殊时间的表达
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系统。人们在认知和了解时间的过程中,表述时间的方式和形式仍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2](80)。不过,人们在时间的认识和表达上,还有一些特殊时间的表达也值得关注。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俗谚表明“九”和“伏”分别代表了严寒和酷暑的季节。换言之,“九”和“伏”是就冬季和夏季而言的。“清明晒死柳,麦子涨破斗”、“小满不满,芒种不管”中的“清明”和“小满”都属于“节气”。
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伏包括头伏、中伏和三伏。冬天里的“九”共有“九九”。由于“节气”、“伏”和“九”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一年四季通常借助于“二十四节气”、“伏”和“九”等来表示,如开春、入伏、出伏、迎秋、交九、打春(春打六九头)、九尽等。
二、 时间表达方式论析
时间表达的方式方法总是与人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有关。例如,“春”从大自然万物复苏、蠢蠢欲动而来,与英语中的“春天”和“跳跃、萌芽、发生”为同一词源“spring”相一致。“冬”与“终”有关,“冬季”也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时间的表达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以农事生产和人生礼仪为例,加以分析。 (一)时间表达与农事生产
皖北地区,比较典型的是时间表达与农事活动关系非常密切。进入农耕社会以来,很多时间的表达形式表达都与人们从事农业劳作活动有关。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皖北地区冬小麦的耕作。人们就充分利用小麦的耕作、田间管理、生长规律等,来表示月份、日期、节气、季节、时段等时间。
小麦生长周期跨度四季,几乎包括全年的十二个月,表示月份的有“麦怕正月暖,二月寒,三月霜,四月露”、“四月下、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能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十月里来小阳春,下场大雪盘麦根”、“十月锄麦如封葱,防旱保墒不受冻”、“腊月麦抬头,必定饿死牛”等。
农历中会出现闰年闰月,与小麦耕作有关的农谚也与之相关。例如,“闰月不种十月麦”、“八月寒露想着种,九月寒露抢着种”、“四月芒种镰不响,五月芒种地上躺;四月芒种不见田,五月芒种正拿镰”等。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科学认知全年时间的智慧结晶,用来指导小麦生产活动。按照小麦生长周期,反映节气的农谚很多。例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小雪不发股,大雪不出土”、“谷雨麦挑旗(打苞),立夏穗出齐”、“惊蛰不锄地,等于蒸馍跑了气”、“清明前后埋老鸹”、“立夏扬花,紧忌八夜雨”、“小满遇着水,笑的咧着嘴”、“芒种忙,三两场”等等。谚语“小满不烧柴,麦秆当柴爿”则通过小麦秸秆的用途体现了“小满”这一节气。
有些时段的表达也与小麦耕作有关。例如,俗谚“麦出土,离立冬四十五”、“五天早,十天迟,七天出土正当时”、“青蛙打哈哈,四十来天吃疙瘩”、“清明六十天,吃干麦”、“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己干”、“打春一百,拿镰割麦”等。其中,五天、七天、十天、十八天、四十五天、六十天、一百(天)都是时段。
还有一些小麦农谚与季节、日期等有关。例如,“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六月小麦水里捞”、“小面有肉无肉,要看三月十六”、“秋季早耕田,麦收在来年”、“麦子年前分了叉,到了来年就不怕”、“麦收当年沟”、“九九杨不落,芒种麦不割”、“出九一场霜,斗麦变斗糠”等。
(二)时间表达与人生礼仪
人的一生,是从呱呱落地到离开人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运动变化。人生轨迹也留下了时间的烙印,诸如“满月”、“(孩子)百天”、“(孩子)周岁”、“蜜月”、“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死者)百天”、“(死者)周年”等。
在过去婚俗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合八字 ”。“八字”即是生辰,包括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分别用天干地支来计,共有八个字。
“七”则是与丧葬习俗有关的时间表达,如“头七”、“三七”和“五七”。“头七”是从亲人去世当天算起的第七天。依当地风俗,尤其是在“五七”时,家人和至亲会祭奠亡灵,怀念逝者。一般是先推算出从亲人去世当天算起的第三十五天,再减者的儿子的数量,即为“五七”。若死者有一个儿子,就倒推一天,第三十四天为“五七”。另外,如果亲人在春节前夕去世,家人为了来年的吉利顺心如意,不再按照习俗来推算,往往也会把“五七”放在春节前。另外,生肖共有十二个,十二年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同一生肖的人,如果说年龄相差一循,即相差十二岁。而“旬”则是相对于“月”而言的。
总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一定的认知规律,并遵循其规律,不断地丰富认识、加深理解。同样,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了解,也应遵循相应的认知规律,并依据特定的认知理据,逐步深化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并不断丰富时间表达的方式方法。人们遵循从空间到时间、从模糊到具体的认知规律来认识和了解时间,并依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农事活动、民俗事项等认知理据,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时间。
注释: (1)部分例词选自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利华教授专著《蒙城方言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43.
[2]魏小红.浅谈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2):78-80.
3.胡利华.蒙城方言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