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成都市棕北中学科院校区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6 20:06:14 人在看 0条评论

成都市棕北中学科院校区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2023年8月26日发(作者:推广普通话电子小报)

upsetsb.-

成都市棕北中学科院校区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________

②上下一白 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多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中乘船至湖心享观赏雪景。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同时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D.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厨者王小余传

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①。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A既得,泔之,奥②之,脱之,作之。B客嘈嘈然,属餍③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噏⑤之寂如无闻。所用堇荁⑥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

请受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 , 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⑦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葅⑧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

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世之嗿⑨声流歠⑩者,虽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 , 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永其人。

(节选自《随园文心》有删选)

(注释)①逐逐然:急于得到的样子。②奥:用酒泡或盐腌。③属餍:饱足。④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⑤噏:同“吸”。⑥堇荁(huán):均为堇菜类,古人作调味品。⑦嗛嗛(xián):微小的样子。⑧葅(zū):同“菹”,腌菜。⑨ 嗿(tǎn):众人的饮食声。⑩歠(chuò):羹汤。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可治民者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B.其天良,我乃治/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宜乎众矣(《爱莲说》)

D.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雀 立 不 转 目 釜 中 瞠 也 呼 张 噏 之 寂 如 无 闻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在刻画厨者王小余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评析。

①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

②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

(4)本文除体现王小余技艺外,更将王小余的烹饪心得上升到“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的高度,结合文本谈谈文末“为之传以永其人”的用意。

3.课外阅读

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①管:钥匙。 ②孟子:对孟明的敬称。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不必若余之手录

B.公使谓之曰/此之谓大丈夫

C.晋人御师必于肴/虽乘奔御风

D.劳师以袭远/ 无案牍之劳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秦师和蹇叔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蹇叔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从之贫者 ,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 ,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木兰诗》)

B.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

C.吾谁与归云 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从之贫者

(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 , 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与王素党结避祸 ________

③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祯 击 杀 其 魁 余 尽 遁 乃 抚 伤 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4)文章第二段写到“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 ”,“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请赏析作者描写战马的用意。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祯这一人物形象。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 , 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④则必即丰乐以饮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以见夫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

D.醒能述以文者 蒙辞以军中多务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其稍长/及郡下 B. 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

C. 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 D. 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其 稍 长 而 无 家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或 因 而 抄 录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彼竭我盈 , 故克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B.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C.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要取决于三个条件,既要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要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还要取决于“取信于民”。

D. 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人鸟声俱绝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是金陵人,客此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D.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亭林手不释书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②。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①顾亭林: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②区域:地理环境。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

①手不释书 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文中写亭林先生“手不释书”,文中“ ”这一句也表现了这一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表现了顾亭林 的品质。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①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②《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唐大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吉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則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推基遮,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苏秦刺股

②人不学不知道

(2)下面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 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①、②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 名: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亭子之前层层铺垫,交代了亭子的得名来由,这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醉。

B. 第二段对景美详写,第三段对酒香略写,照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文章中写了禽鸟的乐趣,作者认为它们的乐趣与人不同,它们只享山林的乐趣,并不懂得人的乐趣是什么。

D. 全文环环相扣,从醉翁亭的命名引出“醉翁”的深意,从早晚与四季的景致引出滁人游琅琊之乐,从日暮醉归引出太守之乐,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D

解析: (1)这;全、都;客居

(2)①大雪接连下三(多)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

②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3)D

2.D

解析: (1)D

(2)雀 立 不 转 目 /釜 中 瞠 也/ 呼 张 噏 之/ 寂 如 无 闻

(3)①句运用动作描写,“泔”、“奥”、“脱”、“作”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表现了王小余做菜动作熟练,从而体现其厨艺的高超。

②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客人饱食后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的描写,衬托出王小余厨艺之精湛。

(4)①王小余对待食物一心一意,用谨慎之心去体察食物,根据食物特性,做到各具其味。②不追求外在的名利,只醉心于美味的研制。③精益求精,接受他人中肯的意见,促使自己更好地进步。④虽是一个卑微的厨子,但其“匠人之心”却值得地位更高的“治民者”“治文者”借鉴。

3.D

解析: (1)D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秦师的命运:在崤山遭到伏击,大败,蹇叔断定自己的儿子会死在崤山。蹇叔的理由是:偷袭远方的国家,让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郑国一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伏击秦师。

4.D

解析: (1)D

(2)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从之贫者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5. (1)责备(数落);一向;通“值”价值

(2)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

(3)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4)侧面描写,写了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以马的忠义衬托了王祯的义薄云天。

(5)忠义,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不惧生死,具有牺牲精神。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6.B

解析: (1)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2)B

(3)①脸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快乐了。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

7.B

解析: (1)B

(2)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8.C

解析: (1)间:参与;福:赐福保佑;盈:士气正旺盛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去处理。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3)C

9.C

解析: (1)全,都;酒杯;客居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C

10. (1)放下;到,往

(2)(两人)相对坐着畅饮,顾炎武向他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

(3)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4)勤奋、严谨、专注

11.A

解析: (1)大腿;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12.A

解析: (1)取名,命名;情趣;摆开

(2)①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A

金钱树没有土豆根能活吗-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64038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26 20:06:1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