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更新时间:2022-11-21 04:08:39 人在看 0条评论

杜甫又呈吴郎赏析


2022年11月21日发(作者: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3篇)

杜甫诗《又呈吴郎》浅析

诗人的草堂前面有几棵枣树,枣树长势很好,而且每年都会

结出很多又甜又脆的枣子。邻居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她常常

会来打枣充饥,诗人从不干涉她。后来,诗人把草堂让给一位吴

姓的亲戚住,这位吴姓的亲戚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

任何人来打枣。于是那位寡妇跑来向诗人诉苦,诗人便写了此诗

去劝告吴郎。因为诗人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这首

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纪辈份都比诗人小,诗人不说“又

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敬词,目的是为了让吴郎更

容易接受他诗中所写的内容。诗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

担忧,饱含真情,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堂前扑枣任西邻。”这句是诗人以自己的对待“西邻”那位寡

妇的态度来警示吴郎。诗人对待每次来扑枣的西邻寡妇,都是不

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

少,一点也都不介意。这句诗仿佛是诗人在对吴郎说:“对于这

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无食无儿一妇人。”这句是诗人以“西邻”的身份来警示

吴郎。这是一位衣食无着、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生活无望的老

妇人,应当同情和帮助她。

“不为困穷宁有此?”这句是诗人以“西邻”的生活状态来

警示吴郎。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

的枣子呢?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现的亲善一点,使

她安心扑枣,这也充分说明诗人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只缘恐惧转须亲。”这句是诗人以自己揣测别人心理的角

度来警示吴郎。以上四点,对吴郎的批评虽然不着一句,却处处

皆是。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句是诗人在正面

批评自己的晚辈,但同时还考虑了他的接受能力。那位老妇人一

见你插篱笆就担忧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未免过分敏感;但

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插上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了。她

本来就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你不对她亲善则罢,反而插上篱笆,

阻止她打枣,有损她的面子,让可怜的老妇人心里更不好受。这

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教训意味

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以“小”化“大”,

造成“西邻”这样老百姓生活困苦的真正原因是国家的动乱。这

句既揭示了造成老妇人及天下黎民百姓困苦不堪、一贫如洗的社

会根源是沉重的赋税和连年的战乱,可以看出诗人忧心如焚、关

怀民生的悲悯之情,而这又为上文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

释。

一首《又呈吴郎》仿佛带我们回到车辚辚马萧萧那样战乱的

时代,仿佛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妇人在颤颤巍巍的

打枣。为了宽慰老妇人,为了劝告吴郎,诗人想方设法,费尽心

思。诗人的良苦用心和他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体现了他对老

百姓的关心和深切的同情。透过堂前扑枣这样的小事,诗人看到

的是社会大环境下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和离乱,更体现了诗人心系

百姓,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1-7614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1 04:08:3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