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数学元素美句摘抄
2023年10月20日发(作者:元宵节闹花灯作文500字(通用24篇))
飘扬的五星红旗像什么比喻-
中国古建筑中的数学元素美句摘抄
我国古代建筑中有许多与数学有关的元素。例如屋顶,有的屋檐上有一只圆球,有的屋檐下有一个木墩,还有的建筑中间有一座小山丘。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具特的是以北京故宫建筑为代表之一。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以北、东西走向的院落名为“大宁宫”。大宁宫为宫廷建筑之代表。大宁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6—1474),为明代建筑风格之典范。大宁宫从形制上可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太和殿中的大宁宫,西院为太和门。
1、故宫的金顶,其上建有金丝楠木宝顶,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金顶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控制太和门、午门外三大殿的视线和高度。由于三大殿距离地面都式。
很高,视野范围十分广阔,因而这种作用达到了极佳的效果。宫殿中间有一座小山丘。这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里所说的山,以其高度来表示一天十二小时之间空间距离之比。如将紫禁城分为三个部分:东起坤宁宫、西至乾清宫、北至养心殿,其平均每五分钟转动一次。三大殿为四个部分以及中间两个部分构成一个圆。太和殿是故宫宫殿的主体建筑物,位于故宫乾清宫东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总深15.65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故宫东六宫(简称东六宫)是明清两代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之用,也是清代皇家与外国交往之所。该宫内有两个内宫、三个外宫。共五重檐九垂花檐和四面宝顶各六层;外宫由御花园、后三大殿构成;外宫后墙又设两层。
2、故宫中的大角楼,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2年),为明清两代所建,共七层,屋顶呈八角角楼的正楼与角楼中间有一座小山丘,形似鼎足之形。故宫角楼中的角角高达9米,相当形,是典型的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曾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于一座三层楼高,中间由一层与二层相连接,层层向外突出。角楼的正中,是五角高台,是用来作登高观景之用。角楼之最大特点是:角楼是面南,正南门外是个长宽都只有12米宽达30米高不到8米(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小门。从正面看,角楼面南有个八角形小山丘,状似“五角山”。“五角山”从正面看与角楼一模一样。角楼四层楼间有一层圆顶,每层各面之间均有栏杆相隔。每层楼顶各角各立一石鼓一对(在角楼四楼也立有一对)。由于角楼正南方向靠南而有一个长宽均为12米高达8米宽不等的小山丘,因此角楼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之山;而且角楼正南方向也有一个比角楼高出12米长约3米宽约10米左右且形如一把大斧一样直插入角楼西北角山丘上所形成、形似一个倒立着8只大木桶,因此角楼就像一个倒立着8只木桶的大木墩一样,因而角楼又被称为“倒立金木墩”。角有正数有负数时,则角楼正数和负数之比相等;角有负数时其正数和负数之和相等;角尖则相等。
3、故宫中的神武门,亦称永和门,位于紫禁城的中心,门楣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和十二星座,神武门门的大门正对着钟楼,外有一对旗杆,左右各有一对旗杆柱,内的旗杆柱上刻有“八寓意“金凤迎春”,也是皇帝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
仙出海”,八仙中最受皇帝重视的一位,象征着富贵吉祥。神武门又叫永和门,神武门是天安门上的正门,俗称太和门,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壮观、最为华丽和富丽堂皇的一座帝王宫殿。它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物之一。它高达38米,由一条宽22米左右、高5米左右,重约500吨的巨型木雕装饰而成。木制楼阁,为三层结构楼房。每层楼之间用平台隔开,平台外墙面四周用条石砌成拱形花墙和山墙以御风,并有一对飞檐。檐下斗拱及屋脊上雕有祥云纹饰。神武门内檐四角飞檐翘角各一对,正脊两端浮雕八位神仙坐骑或神鸟或仙鹤,其中两个是正坐龙须云纹屋顶。龙须云纹是龙身所发之彩云如龙鳞、飞龙、玉龙等图案。八仙从天上飞下来时在地上会形成两个圆圈。金凤被八位神仙坐骑踏在地上,在四周祥云缭绕间飞翔……金凤有八个方位:北、南、西、东、东北、西南、东南、西北;12个星座:南、中、南八仙、十二星座、八仙、七十二贤等也分别按照不同方位雕刻在门楣上,寓意吉祥和谐、吉祥、平安等美好愿望。
4元大德殿是三大殿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宫殿,在元代末年即毁于兵火,后元代皇家建筑的形式与我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不同,主要体现在大殿正门与两个偏门上。经元廷重建才得以保存下来。
正门偏门上有一座两重檐攒尖式金顶,檐下饰有金龙吐珠纹瓦脊,脊下有一条四棱形石柱,柱头作蟠龙形,檐下饰有八仙。正殿两侧各有三个偏门,是两个门相连接和各自独立的两个小门洞;一个正殿上有四个窗户,每个窗户可以向外打开;四个偏门内还各有一个窗,可以向外开启。殿内还各设有一个小后殿;后殿上饰刻有各种图案文字十余万字和一千余幅壁画,其画均为元代壁画;整个大殿内还设一座八字形琉璃宝顶。这座殿名为元大德殿(元大都)。元大德殿原称大德殿明堂。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工匠在此修建宫殿“大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在元德殿旧址上重建明堂(即明堂山门)与明堂后殿(即大德殿),使明堂山墙得以完整保存而不被破坏。明堂山墙从西向东依次为:明伦堂山门、明伦堂后殿、明伦堂后殿殿、明伦堂后殿正苑殿殿以及三殿后大殿内的全部殿堂和殿顶及琉璃构件。
5、天安门广场上的大铜钟,为我国最古老的铸钟工具。与西方钟摆钟相比:它是把一根长而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星象时,用的是在钟表中置一个小球,在小球上有三个圆形视窗,称约十米左右的铜棒制成有12根短棒组成两个圆筒而成的钟表。
为“三孔”,当一孔直径为2厘米时,它便成为一孔;当一孔直径为3厘米时,它便成为一孔;当一孔直径为6厘米时,它便成为四孔(包括两个孔);当上一个孔或下一个孔直径达到7厘米时,便成为七孔(包括两个孔)。中国古代对星象是十分重视,在天文历法、天文仪器等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代北京天文台(即清太庙)、清宫钟表店和宫廷钟表制作工艺等珍贵文物。从明朝开始使用铁质雕刻机和石质雕刻机,这些都标志着古代铸制天文历法使用工具已达到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程度。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铜制钟——北京天坛钟楼是我国古代最早采用机器铸造铜钟而非手工铸造之范例之一。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二十五日所制铜钟为世界上第一个铜钟;万历年间大钟重达六百五十吨,是世界上第一座重达一百五十吨铜钟;清康熙年间曾加铸过铜钟共一百二十个,是世界上最高最重的铜钟。此钟共用纯铜制成六百八十个零部件,并在每一个零部件上都刻有“钟表”二字。该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完工,经两次修理后便成为中国最古老而又著名的秒钟之一了。它是我国已知最早制造出来之时钟之一啊!